帮助中心 广告联系

苏州地铁最新线路图-路线图-时刻表-运营时间-规划全图-交通图-苏州地铁网

热门关键词:

关于信乐团什么歌好听具体情况是什么?

来源:原创/投稿/转载 发布时间:2025-09-01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贾骥业)更加智能的工作方式、更富有成效的学习方式、更有品质的美好生活正款款而来。近日,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要实施“人工智能+民生福祉”行动,让更多人工智能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国家信息中心大数据发展部人工智能处副处长易成岐全程参与了《意见》的起草工作。在他看来,扎实推进实施“人工智能+民生福祉”行动,需要准确把握“追求性能与人文关怀”“推动发展与安全有序”“总体布局与预留空间”这3组关系。

  首先,人工智能在提升效率、优化流程等方面有显着的优势,但需要警惕过度依赖技术导致的服务僵化、忽视人文关怀的问题,比如老年群体、残障人士面临的“数字鸿沟”“智能鸿沟”等。“人工智能的发展不能以牺牲服务温度为代价。”易成岐说,应该大力推动人工智能产品和服务的“无障碍”“适老化”,确保所有群体均能平等、便捷、有尊严地享受人工智能带来的便利。

  关于发展和安全,易成岐认为人工智能在民生方面的创新应用必须与向善发展同频共振,既要防止误用、滥用或恶用人工智能,确保人工智能直面民众时的安全可靠、公平可控,也要积极应对人工智能时代人民群众较为关切的医疗健康、就业影响、教育公平等议题,确保技术演进始终服务于人类进步。

  此外,易成岐还建议,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以及整体性推进。他说,要以民众真实需求和面临现实问题为导向,加速构筑“人工智能+”民生福祉规模化应用先发优势。“人工智能的不确定性和未知性很强,应用风险和难度也高,应该适当做好留白、建立容错机制,为调动全社会创造性、能动性留足空间。”

  聚焦推动人工智能在日常工作、学习、生活中的运用,《意见》提出了一系列前瞻性举措。比如,探索人机协同的新型组织架构和管理模式,培育发展智能代理等创新型工作形态,推动在劳动力紧缺、环境高危等岗位应用。再如,构建智能化情景交互学习模式,推动开展方式更灵活、资源更丰富的自主学习;鼓励和支持全民积极学习人工智能新知识、新技术。

  值得注意的是,人工智能正在持续创造新的就业机遇,如数据标注员、人工智能提示词设计员等。有研究预测,在人工智能等新技术驱动下,10年内全球将新增超1.7亿个新职业新岗位。易成岐也注意到,目前人工智能已在“人所不能、人所不愿”等劳动力紧缺、环境高危岗位上展现出独特优势,正在有效缓解部分行业领域用工压力。

  “历次重大改革均具有群众性,‘人工智能+’行动将是一场由全体人民共同参与的伟大变革。”在易成岐看来,推进“人工智能+”民生福祉,有助于推动人工智能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等方面取得更多积极进展和应用成果,彰显了“以人为本”和“智能向善”的人工智能发展理念。

本网转载作品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我们进行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