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叩九拜”是古代的大礼,在一般的理解中,“九拜”就是连续拜九次,而礼法上的“九拜”却是另外的样子。 九拜分别为:稽首、顿首、空首、振动、吉拜凶拜奇拜、褒拜、肃拜。九拜所不同的不仅仅是名称,连其动作要领也大为不同。 稽首的基本要领如下:跪,拜手,然后手至地,首亦至地。稽首是拜礼之中最敬的方式,臣子对君主用此礼,为吉事之拜的最重者。 顿首亦名稽颡,其基本要领如下:先跪拜手,然后手至地,首亦叩地。这种方式只用于凶丧之礼,为丧事之拜中的最重者。 空首的动作要领为:跪而拱手,头俯至于手,与心平。振动的动作要领如下:先拜而后踊。 因此,“九拜”是一个非常笼统的说法,它涵盖了古时所有的礼拜方式。“九拜”中既包括了吉礼,又包括了凶礼,既包括了男人行礼的方式,也包括了女人行礼的方式。很显然,在任何一次仪式之上,都不可能穷尽这九种礼拜方式,因为,“九拜”中包含了性质完全不同的礼拜形式。 所以,九拜不仅不是拜九次的意思,而且也不可能在任何一次仪式上听到行“九拜”之礼。 (一)禅林之礼法︰即展开座具,然后三拜三次,故云九拜。《敕修百丈清规》卷三〈请新住持〉之条(大正48·1124a)︰ ‘专使插香,大展三拜,进前云︰某蒙山门使令,攀屈尊严,得奉慈颜,下情不胜感激之至。又三拜,词云︰即日时令,谨时共惟新命堂头大和尚,尊候起居万福。复三拜,收坐具。’ (二)九种敬礼法︰出自《周礼》,指稽首、顿首、空首、振动、吉拜凶拜奇拜、褒拜、肃拜等九种。稽首是将头触地,然后缓缓站起;顿首是将头叩地后立刻站起;空首是拜手,将头放到手上;振动是两手相击而膜拜;吉拜是膜拜后稽颡;凶拜是稽颡而后拜;奇拜为先跪一膝而后拜;褒拜是再拜之意;肃拜是俯首,手放下而后拜。 (三)指九次礼拜︰站起左右左拜、坐着左右左拜、跪拜二次、立拜一次,共有九拜,故云。古代朝廷举行拜贺奏庆等重要场合时,都行此礼。 (四)在印度施行的九种礼法︰即发言慰问、俯首示敬、举手高揖、合掌平拱、屈膝、长跪、手膝踞地、五轮俱屈、五体投地。《大唐西域记》卷二云(大正51·877c)︰ ‘致敬之式,其仪九等︰(一)发言慰问,(二)俯首示敬,(三)举手高揖,(四)合掌平拱,(五)屈膝,(六)长跪,(七)手膝踞地,(八)五轮俱屈,(九)五体投地。凡斯九等,极唯一拜。跪而赞德,谓之尽敬。远则稽颡拜手,近则舐足摩踵。凡其致辞受命,褰裳长跪。’ 一曰稽首,二曰顿首,三日空首,四曰振动,五日吉拜,六日凶拜,七日奇拜,八日褒拜,九曰肃拜 行礼时,施礼者屈膝跪地,左手按右手,拱手于地,头也缓缓至于地。头至地须停留一段时间,手在膝前,头在后。是拜礼中最重者。 行礼时,头碰地即起,因其头接触地面时间短暂,故称顿首。通常用于下对上及平辈间的敬礼。是拜礼中次重者。 ,是拱手礼,并不下跪,俯身拱身行礼。推手为揖,引手为肃。其实也就是揖。这是军礼,军人身披甲胄,不便跪拜,所以用肃拜。其他几种拜礼都是正拜的变通。 稽首是跪下后,两手着地,拜头至地,停留一段时间,是拜礼中最重者。顿首是引头至地,稍顿即起,是拜礼中次重者。空首是两手拱地,引头至手而不着地,是拜礼中较轻者。这三拜是正拜。振动,是两手相击,振动其身而拜。吉拜,是先拜而后稽颡,即将额头触地。凶拜,是先稽颡而后再拜,头触地时表情严肃。奇拜,先屈一膝而拜,又称“雅拜”。褒拜,是行拜礼后为回报他人行礼的再拜,也称“报拜”。 宗庙祭祀拜祖先,郊祀拜天拜神,以及臣拜君,子拜父,学生拜老师,新婚夫妇拜天地、拜父母,都行稽首礼。平辈同级之间,拜迎拜送,拜望,拜谒,行顿首礼。对于卑者的稽首礼,尊者以空首礼答拜。吉拜礼行于各种祠祭,凶拜礼是服三年之丧时所行的礼。上古时席地屈膝而坐,跪拜行礼不象后来那样繁缛复杂,对此应有历史的观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