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前十年,玉门油田累计生产原油52万吨,占当时全国石油产量的95%以上。1957年,新中国第一个石油工业基地在玉门建成。三年后,王进喜从玉门油田北上松辽平原,成为全国闻名的铁人。 随着石油工业的兴起,这里逐渐演变成一座朝气蓬勃的城市。但现在,这里早已不是中国石油产业的中心。 这样的景象,在黑龙江的鹤岗也曾出现。几百元的白菜价房子,0月租的出租房,与玉门如出一辙。 玉门市公布的财政数据显示,石油及炼化产业贡献了玉门市国民经济增长的70%以上,该市财政收入中也有60%以上来自石油及相关产业。 “一油独大”的产业机构无疑是畸形的,但它却已经深深植入玉门市经济发展的基因中。整座玉门市,几乎所有的运转都是围绕着油田来进行。 更严重的是,这种畸形发展,给玉门埋下巨大隐患。石油资源一旦枯竭,将会使玉门市的经济发展面临困难。 玉门石油管理局在一份公开资料中提到,玉门油田经过近70年的开采和发展,到21世纪初的原油产量艰难地维持在每年40万吨。老油田已进入枯竭性开采阶段,剩余可采储量仅400多万吨,且剩余可动用储量品位低,可采难度日益加大,产量逐年下降,经济效益逐年下滑。也就是说,玉门油田已经接近于资源枯竭。 “资源的诅咒”,指的是当一个地区的自然资源特别丰富的时候,地方经济便会对资源产生严重依赖,进而阻碍创新能力。当东部南部城市都在大力发展科技金融等服务产业时,曾经能源资源丰富的城市,依旧在吃能源的老本,错过了产业转型的良机。 2009年,当时国务院公布了第二批资源枯竭型城市,甘肃的玉门位列其中。甘肃省发展和改革委员提交的《关于申请将玉门市列入全国第二批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请示》中说明:“玉门油田成为目前全国开发最早、海拔最高、开采难度最大、企业规模最小、发展苦难最多的企业,也形成了玉门地方发展中的巨大困难和问题。” 在城市化进程迅速的当下,越来越多的大城市放开了落户限制,久而久之,户口本上的籍贯,成了回不去的故乡。而目前全国共69个资源枯竭型城市,还有118个资源型城市。它们面临的前景,或许也不容乐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