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助中心 广告联系

苏州地铁最新线路图-路线图-时刻表-运营时间-规划全图-交通图-苏州地铁网

热门关键词:

武定县11个乡镇历史与现状5:白路镇及其六大名片

来源:原创/投稿/转载 发布时间:2024-11-09

  武定县11个乡镇历史与现状5:白路镇及其烟草之乡、云南白药之乡、核桃之乡、硝盐羊之乡、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白路镇位于武定县西部,北连环州乡,西邻元谋县老城乡和元马镇,南抵猫街镇,东接石腊它苗族乡和高桥镇,总面积283平方公里。白路原名“白露”,春夏气温如白露节而得名。后因方便书写改“露”为“路”。乡政府驻讯上。讯上原名虚仁驿,元明清都在此设驿站,今昆明至四川攀枝花公路过境。1940年设枳旧镇,1950年划归第三区,1952年小井盐停产,原小井街迁至白路,1960年建白路区,1971年改建白路公社,1984年改建白路区,1988年改建白路乡,2014年7月31日,白路撤乡设镇。白路街(乡政府所在地)海拔2360米,距县城64公里。

  1988年白路乡原10个乡调整为7个村公所。张家、平地乡合并改为白路村公所,毕家、岔河乡合并为毕家村公所,三合、营盘乡合并为营盘村公所,其余洒布柞、古黑、小井未变,以侈老乡更名为中村。1991年白路乡恢复平地、三合、营盘、岔河村公所。

  白路镇国土面积228平方公里,辖白路、毕家、岔河、小井、中村、古黑、平地、三合、营盘、洒布柞10个村民委员会,有97个自然村106个村民小组,3740户14471人。境内世居民族有汉、彝、苗、傈僳4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10926人占75.5%,少数民族中:彝族6210人占56.84%、傈僳族2 453人占22.45%、苗族2 231人占20.42%。

  武定县白路镇烤烟种植面积产量及种烟收入居楚雄州103个乡镇第9位,武定县第一位。2023年白路镇烤烟种植面积14470亩,烟农涉及10个村委会78个村民小组812户农户,合同网签时绑定的种烟地块一共14800亩,累计收购烟叶198.4万公斤,亩均效益达4732.16元/亩。实现烟农售烟收入6833万元,812户烟农户均种烟收入8.4万元,全镇3740户农户户均收入超1.8万元。

  2024年,白路镇种植烤烟14630亩,收购烟叶198万公斤,产值达6573万元,全镇3740户农户户均收入再超1.8万元。

  2001年7月19日,武定县通过招商引资,引进云南白药集团,转让土地2万余亩,在白路镇关坡基地组建云南白药集团中药材优质种源繁育有限公司,开展中药材种植、收购、初加工、销售及中药材种苗繁育种植销售。云南白药集团中药材优质种源繁育有限公司成立后,紧紧围绕集团公司及市场的需求,开展云南道地稀缺药材重楼、金铁锁、黄草乌等的种质资源收集及驯化栽培技术研究。

  收集各种重楼属植物资源,建成重楼种质资源圃。种植国家一级保护植物红豆杉500亩,杜仲1000亩。收集种植保存云南道地高原特色药材云木香、云黄连、岩白菜、灯盏花、白芨等药材,建成300种活体种质资源库。累计向市场提供优质重楼种子5吨多,提供优质重楼种苗300多万株。与多地合作共建三七、重楼、黄草乌、珠子参、金铁锁等药材种植生产基地。

  云南白药集团中药材优质种源繁育有限公司投入资金7000多万元,建成白路镇关坡基地基础设施建设和相关科技研究项目。逐步开展重楼、金铁锁、黄草乌等中药材的优质种源选育及栽培技术研究,分别与3所大学和3个研究所建立技合作关系,致力于野生中药材驯化、繁育、栽培试验研究,建立发展武定基地中药材优质种源繁育研究中心。

  2003年2月8日中国首届中医博士、北京中医药大学博士导师姜良铎教授到武定县白路乡考察云南白药集团中草药种植基地建设,并为武定县“白药之乡”建设题词:“武定重楼甲天下”。到2021年12月,云南白药集团中药材优质种源繁育有限公司在武定县累计上缴税金2.55亿元。

  白路镇持续发挥“云南白药之乡”品牌效应,在现有种植基础上继续抓好续断、重楼、黄金、白及、草乌、杜仲、薄荷等中药材种植累计3000余亩,产值2000余万元。

  白路镇走出了武定核桃大王、中沟核桃专业合作社社长、云南滇核农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鲁绍荣,招商银行挂职干部、武定核桃县长王炳华。

  鲁绍荣被誉为“武定核桃大王”,他是中沟核桃专业合作社的社长,同时也是云南滇核农业有限公司的董事长总经理。他从事核桃种植和销售,拥有“提高中沟水果核桃产量的种植方法”的发明专利认证。鲁绍荣通过不断打通销路,将中沟核桃卖出了名气,并且带领合作社实现了核桃的产销一体化,帮助当地农户增收。

  王炳华是招商银行的挂职干部,曾任武定县副县长,因其在核桃产业中的突出贡献,被亲切地称为“核桃县长”。他在武定挂职扶贫期间,创新性地设计出了“无偿捐赠+委托贷款”金融扶贫模式,帮助当地农户改造房屋,并且推动了武定老树核桃的销售,走上了产业振兴之路。王炳华还通过电商平台“拼多多”推动了核桃的销售,使得当地核桃产业得到了发展。

  自招商银行定点帮扶武定县以来,整合资金,扶持白路镇发展壮大核桃产业,为提升产业附加值,支持白路镇建成了核桃加工厂,并积极对外扩大白路核桃产业的宣传,拓展销路。2023年以招商银行为主要帮扶力量的带动下,核桃干果及深加工产品远销上海、广东、福建、深圳等大中城市,产值累计达3000万元。

  目前,白路镇核桃种植面积共55086亩,挂果面积24650,产量1300吨。2024年1到9月,鲁绍荣的云南滇核农业核桃加工厂一天可加工核桃13吨,接到了来自招商银行价值600多万元的4.5万份订单,2024年可实现销售额1000多万元。

  白路镇境内有大量的芒硝和石膏矿,依靠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和资源优势,黑山羊经常舔食山崖岩壁上的硝盐,喝泉水、吃百草,其肉质鲜嫩,味美膻气少,形成了独特的品牌标识。白路镇的黑山羊远近闻名,深受当地以及元谋、四川、攀枝花等外地群众的欢迎,且远销福建、上海等全国各大城市,可谓供不应求。

  特别是白路镇小井的硝盐羊,可谓是声明赫赫,乃是武定县羊汤锅的上佳之选,向来有着“武定羊肉看白路”的美传。白路镇山羊养殖历史悠久,养殖户数量在全县位居第二。走进白路,放眼望去,枝繁叶茂的林木深处,随处可见放牧的山羊。而在各村寨的农户羊舍中,一群群黑山羊毛色乌黑发亮,体态均匀,在黑山羊养殖过程中,养殖户们不断总结经验,巧妙地将放养与圈养的方式相结合,既节约了成本,又加速了山羊的生长发育。

  2023年,白路镇依托独特的独特地理气候及矿产,发放肉羊贷款59笔,金额457万元,养殖黑山羊2.5万余只,年存栏2.8万余只,实现总产值7300余万元。

  白路镇是一个彝族、苗族、傈僳族和汉族等多民族杂居的乡镇,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76%,民族文化底蕴深厚、民族风情浓郁。悠久的历史,孕育了当地风格独特的民族民间文化艺术,并在2008年6月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省级彝族毕摩文化代表性传承人、武定县彝学会会长李茂森是白路镇平地村委会小平地村人,其祖辈为毕摩。

  2013年至今,他先后担任武定彝学会副秘书长、培训部副主任、副会长、会长,编写武定彝文培训教材共5本,抄写了200多本绵纸彝文手抄本。这些年在县里举办的彝文培训班上,他倾心传授彝文课程,共教授学员200多名,用绵纸抄写订制的彝文手册200多本。通过学习,现已掌握彝文软件打字,主编和执行编写了《罗婺礼俗采集》。以实际行动尽心尽地传承彝族文化。

  李盛成,云南武定白路彝族小伙,2011年应国家文化部邀请到人民大会堂参加元宵晚会演出,2010年参加第十四届CCTV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获原生态银奖,2019年第四季《中国达人秀》中以一首《那就是我》和彝族情歌《小心肝》一开嗓就让上海音乐厅的舞台沸腾,获得了彝族歌唱达人的称号!

  1935年5月初,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第一军团一、二师长征过白路时,留下珍贵文物,主要是木高古村红军标语。1935年5月2日红军长征路过该村时,在照壁正面写《彝民们同红联合打龙云去!》背面写着《彝民们团结起来,实行不交租,不还债!》标语落款为《红战十宣》。

  木高古村于1981年9月23日被州政府列为州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7月,木高古村民小组被省政府纳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2014年11月被住建部、文化部等列入具有重要保护价值的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2019年10月,木高古村民小组被州委纳入全州党史党性教育基地。

  2022年2月被县委规范命名为武定县党史党性现场教学点,投资858.23万元建成木高古红色彝寨,核心区设施包括红军长征纪念馆、农耕文化馆、红砂石铺设红歌广场、背景及浮雕墙以及游客接待中心及公厕并开辟出长约3.7千米的重走长征路旅游线万元完成木高古传统村落整村77户村民农房功能提升改造项目,完成州委常委班子到木高古红军长征纪念馆开展主题党日活动。木高古红军长征纪念馆于2021年5月31日开馆正式运营,投入使用以来,累计接待各级党组织观摩学习285批次1.3万余人次。

本网转载作品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我们进行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