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科尔.班智达”,名望及地位均相当之高。第一世活佛本名罗桑坚赞,法名阿旺曲日莫,诞生于土默特部。自幼聪慧过人,酷爱各种书籍。他曾去向甘珠尔瓦呼图克图学经,几年后,呼图克图又送他入藏深造。他在西藏留学期间,以优异成绩获得了哲蚌寺拉然巴学位。从西藏返回内蒙后,他的经师甘珠尔瓦呼图克图将他升为多伦汇宗寺达。康熙五十九年(公元1720年),他应聘进京参加蒙文《甘珠尔经》的编译工作。 乾隆十四年(公元1749年),经章嘉、锡埒图、济隆等驻京呼图克图们的许可,仿照后藏日喀则扎什伦布寺,在五当沟动工修建了一座寺庙,即洞科尔殿,也就是时轮大殿。这是五当召有据可考的最早的大型建筑,也是五当召四大学部之一的洞科尔扎仓(时轮学部大殿)。因为第一代活佛学问最深,通达五明,对时轮学尤为擅长,清廷封他为“洞科尔.班智达”即“时轮学大学者”的意思,时轮学部以专门研究天文、历法、数学和占卜为主。 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在洞科尔殿的西侧建造了一座两层楼的殿堂称为“当圪希德殿”,供奉众金刚,故亦称金刚殿。 乾隆十九年(公元1754年),章嘉国师若比多吉(公元1717年—1786年)转呈清廷理藩院请赐寺名,清廷 钦赐满、蒙、汉、藏四体文字的“广觉寺”匾额。第二年(公元1755年)建造了五当召最主要的建筑——苏古沁殿(大经堂)。 乾隆二十八年(公元1763年),第一代活佛阿旺曲日莫在五当圆寂。五当召的活佛共转世七代,第七代活佛于1955年病故。此后五当召长期没有活佛,直到2006年,才寻到了第八世活佛。 五当召历史悠久,文物丰富,但是寺藏文物保护面临诸多问题,原有文物档案已不适应现代管理,2010年,包头博物馆成立工作小组负责建档、鉴定工作,五当召管理处负责人及管理人员、寺教管会负责人、僧人配合此项工作。 2011年6月,五当召近2000件文物信息采集基本完成。2011年7月中旬,经过对实物和图片的筛选,从近2000件文物中精选出437件套各类文物定为一、二、三级,其中一级文物143件套、二级文物112件套、三级文物182件套,从中发现了许多历史、艺术价值极高的重要文物,按建档分类,五当召文物分为金属造像、非金属造像、唐卡、法器、塔、曼陀罗、柱毯、杂项等,五当召三级以上可移动文物中,有高达十米的弥勒佛铜像,九米高的宗喀巴铜像,两座高1.3米,直径近2米的鎏金曼陀罗铜城,多件清代景德镇官窑瓷器等,而金铜佛像达331尊,其中元、明时期的佛像达19尊。唐卡保存近500幅,其中有多套数十幅为一套的组画唐卡,绘制精美,画法细腻,这些文物使五当召文物收藏数量、品相、等级都位列于自治区文物收藏前列,有些在中国都是少有的文物精品。 沁殿念“嘛呢经”;傍晚们手持经轮,吹着法号,敲着羊皮鼓绕寺庙而行。庙会活动五花八门,跳鬼是其主要活动之一。蒙古族人民信仰藏式佛教、黄教,蒙古因此而建立了许多召庙。 每年的农历三月二十一日,在正殿举行春祭仪式,这一天,人们从四面八方来到这里,献哈达、焚香、供祭品,极其隆重,祭典结束后,还要举行赛马、射箭、摔跤等传统活动。 五当召现存唐卡,内容大都以佛教题材为主。以绘画各种佛、菩萨、阿罗汉、本尊、护法、空行母、天王、高僧大德、坛城等居多。从唐卡的分类,主要以国唐中的彩唐为主,少量是止唐的贴花唐卡、版印唐卡。 北风味,即以牛、羊肉和各种面食为主,所属的包头市在城市西部有“塞外第一街”之称的钢铁大街上集中了数十家各种风味的餐馆。另外,在距离不远的东河区环城路和南门外大街的交叉处,有可以品尝到当地各种风味小吃的夜市大排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