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爆发后,出现了这样一种争论,乡土社会对于疫情防控是一个薄弱点,还是一个优势?有些学者提出的一个观点是:“大疫止于村野”,强调乡土社会的存在有利于降低疫情的传播乃至能够阻断疫情的传染,进而是疫情防控的“压仓石”;不过,另外一些学者则提出反对意见,指出,乡村是疫情防控的难点,特别是疫情一旦在乡村传染开,将比城市可怕,故而,“大疫止于村野”不成立。 那么,至今疫情持续三年了,特别是最近,国家基本上是完全放开了疫情防控,虽然致死率已经大幅降低,但是,在城乡传染的速度在加快,感染人群在增多,“大疫止于村野”的论断还成立吗? 先讨论下相反的观点:乡村是不是疫情防控的薄弱点?我想,从现代化的视角,假设疫情已经蔓延开,比如最近,乡村肯定是不如城市有利于疫情防控,减少感染与死亡的,原因主要包括两个:第一,乡村在医疗资源条件、科学技术与保障制度等方面远远不如城市,甚至存在致命性的短板,最近乡村疫情的形势证明了这一点,药品与医生都非常缺乏,供给赶不上需求,结果,很多地方只能有选择性地做诊治,退烧药都省着用,主要放在“老弱病残孕”群体与重症患者身上,诊所或卫生室最多只给患者打一针,这是在致死率已经大幅降低的情况下发生的情况,如果是新冠疫情刚爆发那会,情形将会非常糟糕与悲惨;第二,乡村在防控的动员组织与公共服务方面远远不如城市,包括在信息的传递,制度的落实上,乡村存在明显的短板,同时,乡村疫情防控的组织成本也非常高,而财力非常有限。这些都是不能否定的事实,疫情一旦在乡村蔓延开,的确存在防不住特别是治不了治不好的风险,传染率与死亡率可能比城市高得多。所以,乡村的确是疫情防控的薄弱点,不认同“大疫止于村野”的学者所持观点并不是没有道理。 再看看正面的观点:乡村是不是有利于降低或减缓疫情蔓延?从传统的角度看,乡土社会运行的机制与环境肯定是比城市有利于阻断病毒传播。原因包括:第一,乡土社会的自然生态空间比城市有利于阻止病毒传播,一方面乡村的自然生态空间大,比如,单家独户的农家小院,有的情况下,邻居们还相距较远;另一方面,乡村的自然环境好,空气质量优越,林草与农作物包含着一些消毒灭菌的功能。第二,乡土社会有着自给自足的经济基础,能够独立生存的时间长,每家都有储备,并养着鸡鸭鹅猪等畜禽,米缸里有米,面缸里有面,粮仓里有粮,咸菜缸里有咸菜,地窖里有萝卜白菜,院子里堆着柴草,少者半年,多者一两年,不出家门,都能活下去,这是城市根本没法比的。在这样的基础上,一家人待在家里,可以长时间不与外人交往,此外,每个村庄也是一个可以自我封闭起来,做到自给自足与集体保障的共同体,比如,很多山村,可以将通向村庄的唯一道路阻断,只要长时间没人跟外部交往,疫情是进不了村庄的。古代中国的大疫其实主要是发生在大灾之后,大家在原有的村庄与条件下生存不下去,只能被迫外出逃荒或要饭,并形成新的杂居生活,疫病传染开就是必然的了,欧洲历史上几次疫情大爆发跟他们的商业社会有关系,或者说没有形成中国这样自给自足的乡土社会,他们必须通过不能间断的外出与人际交往才能生存,加上频繁的战争,大疫频仍就自然了。总之,从中国传统乡土社会的特点来看,“大疫止于村野”的论断是成立的。 问题是:今天的乡村社会已经不是传统的乡村社会,很多村庄已经高度商业化与工业化,居住集中化,住宅鳞次栉比,一家紧挨一家,不通风不透气,甚至有些村庄还不如城市小区的自然生态空间大,同时,农民的生活不再靠农业,自给自足的经济已经远去,很多家庭已经无隔夜之粮,上班或外出决定着收入,消费与生活依赖购买,乡村与农民已经跟城市与市民一样,离不开现代市场体系,大人要上班,孩子要上学,几天不外出,一家人就没法生存下去。这样的乡村社会已经不可能阻断疫情的传播。加上,一般情况下,农民比市民的卫生意识差,不大注意自我防护等,所以,在疫情防控上,现代乡村并不见得比城市有优势。 综上,“大疫止于村野”不是一个主观的论断,而是有着基于传统乡土社会特点的依据,在具备相关条件的前提下,包括在一些村庄依然是成立的,在现实的工作与生活中,该发挥它的优势与机制的还是要发挥。不过,问题是,越来越多的乡村已经不是传统的乡村了,甚至已经失去传统的经济社会特征、功能与形态,所以,说它不成立,至少从现代的角度看,对于疫情防控采取理性务实的态度与对策,可能是比较有利的。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