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一季度,黄浦已完工加装电梯8台,正在施工19台,正在报建审批8台,已启动居民意愿征询81台。 从刚开始至少一两年的实施周期,到如今短短几个月就能加装完成,黄浦既有多层住宅加装电梯工作为何越推越顺?在面对加梯诸多难点,如居民利益平衡、立项审批操作困境、电梯工程市场乱象等一些列问题时,黄浦如何做到突破和创新? 作为一个老龄化程度较高的社区,五里桥街道的加梯呼声一直很高。而黄浦区老旧多层住宅加装成功的第一部电梯,就诞生在五里桥街道。 从成为黄浦区加梯成功的第一台,到如今实现加梯11台,五里桥街道的加梯工作始终离不开一条“主线”:党建引领。去年,五里桥街道的鼎达公寓1号楼、3号楼在住户、施工单位的共同努力及小区全体业主居委会的全力支持下,从零开始仅历时九个月,就完成了两部电梯的加装工作,刷新了该项工作在街道的新纪录。为此,街道还向全体业主、业委会颁发了“神速加梯后援团”的荣誉称号。 业委会主任尤慧芬那本厚厚的加装记事本,真实地还原了鼎达公寓加梯所经历的那些事儿。加装电梯,每层楼的居民诉求都不尽相同。如何找出居民们诉求的“最大公约数”?桥一居民区党总支紧密团结党员群众,充分运用“三会”制度,协助业委会,召开业主意见征询会、协调会,帮助居民内部协调,妥善化解矛盾。 针对部分居民的不理解,居民区党总支发挥牵头号召作用,党员带头模范,成为加装过程中的“粘合剂”、“老娘舅”,串联起居民间的“邻里情”,拉近彼此距离、弥合分歧,顺利推进加梯工作。 加装电梯涉及的流程非常复杂,从计划立项、规划审批、房屋安全认证、施工许可、质量技术监督、竣工验收,再到居民加装电梯的成本分配等问题,都是摆在面前的难题。为破解这些难题,五里桥街道由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牵头,联合桑城居民区党总支和恭房小区业委会,边做边总结经验,最终以恭房小区的成功经验为基础,编印了《老旧小区加装电梯经验手册》,电梯加装的重要问题一一详细解答,通俗易懂。 今年,区房管局还推出了《黄浦区居民加装电梯26问》,从基本政策、居民工作到审批程序,供社区居民参考,让加梯居民少走弯路。 今年3月10日,瑞金二路街道实现了加梯的“零突破”,“南三”小区举行了加装电梯的奠基仪式。看到自家小区“加梯梦”快实现了, 居民车阿姨感慨颇多,她所在的加梯自治工作组和小区业委会为这台电梯的落地,可没少“操心”。 加装电梯的第一步就是意见征询,这也是最“磨人”的一个步骤,南三小区的意见征询也特别“磨人”。“热脸贴冷屁股”“被居民关在门外”“深夜11点要求上门解释”等“苦头”,在街道两个居民自治组织看来,现在都已经不是事儿了。 “有户居民一听到要加梯就强烈反对,原因就是电梯门离自家门太近了,不安全。”车阿姨告诉记者,为了做好这户居民的思想工作,她和加梯自治工作组的成员们一次次上门,反复沟通,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最后总算打消了该户居民的安全顾虑。 好事多磨的南三小区加梯工作,还遇到了另一个大难题:离地铁轨交一号线坑基太近。街道加梯工作组和社区居民自治工作组成员们,找到负责该电梯安装的黄浦区斌菱电梯加装事务所,找来专家现场“会诊”,反复琢磨施工方案,让电梯既运行安全,又不影响到轨道交通。 “居民自治,是加装电梯工作中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可以说,没有居民的齐心努力,这件事情一定办不成。”香山居民区党总支副书记陈磊说。 “6、7、10号楼电梯加装的地面基础已弄好,还有3部电梯正在破土开挖。”说起中华路211弄中复小区的电梯进展情况,中华居民区党总支书记蒋秀华满满的都是开心。 作为黄浦区首个多层老式公房电梯加装全覆盖施工小区,中复小区实现了6部电梯同期开工。从启动加梯征询,到正式开工,蒋秀华说离不开“两代表一委员”的助力。 始建于上世纪80年代的中复小区,居住的老年人偏多,加梯的呼声一直很高。在“两代表一委员”(即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基层走访中,居民们提出了加梯的心愿。通过“两代表一委员”的助力,居民们的这一诉求很快有了新进展。通过街道零距离家园理事会搭建的平台,中复小区加梯事宜“过三关斩六将”,终于“落地”了。 蒋秀华透露,加装中遇到的最大困难就是3号楼、5号楼消防通道不适合加梯。怎么办?“两代表一委员”积极为小区奔走,由区房管局牵头区规划、建委、市场监管等相关部门召开工作协调会,商讨解决方法。最后,一份新的实施方案确定,3号楼、5号楼的加梯工作继续顺利推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