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助中心 广告联系

苏州地铁最新线路图-路线图-时刻表-运营时间-规划全图-交通图-苏州地铁网

热门关键词:

钱去哪儿了?央行大放水不见股市上涨老百姓也没有看到钱

来源:原创/投稿/转载 发布时间:2022-09-15

  中国经济体量越来越大,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却不明显,很多家庭没有变化、甚至资产反而缩水。周围一些以前很熟悉的私企老板,这两年受到疫情及政策调控因素影响,很多被纷纷打回了原形,一夜回到“解放前”。

  为什么很多中国普通城乡居民与普通企业并没有从中国经济增长中获益并分到一杯羹呢?为什么会与经济增长出现这样大的反差呢?包括央行的货币放水。

  房地产下行周期是一个原因、互联网经济抢夺部分线下实体店饭碗是一个原因、疫情影响是一个原因、全球经济衰退是一个原因、中美关系与世界局势变化也是一个原因。而最重要的内在原因,是近些年中国经济已进入转型升级阶段,新兴产业与新型经济形态对大多数老百姓来说,并无承接与交汇点,普通城乡居民主要通过打工、打伙合股开一些传统性的小微服务型实体、做点小买卖等获取或增加家庭性收入,主要还是集中于传统性行业的居多。

  而经济转型、产业升级与近两年中国对全球贸易的增长,所辐射、带动与惠及的主要是科技领域、能源变革领域、产业投资及金融资本、银行金融业及相关行业的龙头企业等。当然这些举措有利于培育和壮大国民经济新增长点,带动并解决城乡居民就业民生问题,提供更多的基本生活与生存保障,进一步消灭贫困人口。

  但整个经济系统运行又受制于疫情及世界地缘政治因素的影响,全球性通胀居高不下、供应链不稳定,导致很多行业的发展也不稳定。当下,国内同时处于房地产调控的下行周期,政府财政性收入下降,相反疫情导致的财政性支出负担却在增加。普通人创业及工资性收入此时也出现不稳定或一定程度下滑,物价的上涨使日常生活与消费品支出却在增加、生活成本抬升。

  各行各业挖掘经济增长潜力,最终都脱离不了刺激民间消费,哪怕是用营销手段鼓励居民提前消费、来强化经济内循环运行的增长,都是以城乡居民的普通阶层作为目标对象的。这就形成一对十分突出的矛盾:货币支持形态钱的流向地方,并没有带来社会面消费的全面提振,让政策措施未能达成促进各行各业平均广泛受益的目标;如基建投资、数字经济建设。而城乡居民并非经济政策的直接承接方或支持性货币形态钱的主要流向参与方,却反而成为提振社会消费经济的目标挖掘对象群体。

  在疫情下的整个经济活动中,普通城乡居民最直接、能接受到改革红利的方式,或者说是直接受惠国民经济增长的红利分配方式,唯一就只能依靠资本市场。

  上证报发文所讲:资本市场已成为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的重要平台。虽然全网嘲笑声一片,这句话理论上讲本质就是如此。除政府直接扶贫、乡村振兴政策、增加工资性收入与降低个税等举措之外,城乡居民没有其它分享国民经济发展红利的途径与方式。但这句话显然不是当下的已经现实实现,甚至是对当下早已伤痕累累的投资者的一句莫大羞辱,对中国资本市场的讽刺性也极强。资本市场当下的角色与定位,不仅未能起到经济反哺资本投资者的作用,却反向成为噬血城乡居民财富、导致他们货币资产严重缩水的地方。

  这就成了经济虽然增长,普通人感受到的生活压力却越来越大,越来越缺乏获得感、幸福感与安全感,对未来的预期减弱,也越来越不敢消费与投资。收入没有增加、甚至家庭性资产严重缩水,但家庭资产负债率占比与家庭生活保障类支出却在不断上升。老百姓手里没有钱,无论出台什么消费刺激政策,收效都甚微。因为相关方未能充分认识并承认,或者找到这个问题的根源所在。

  这就是今年以来一些经济人士一直呼吁让资本市场休养生息、让股市上涨以提振经济信心的原因所在;甚至有个别经济学者提出直接印钞给居民发钱的建言。一些上市公司并不差钱、也并不是那么急于需要用钱的,如近一年内上市的中国电信、中国移动等公司;相煎何太急啊?!

  有些方面,我们甚至可以去学习学习印度。同样地面对美联储加息可能导致的全球金融收割的风险问题,印度的股市并没出现一些国内专家担忧与想象中的大跌。甚至超乎国人想象中的稳健上扬,走出一轮大牛市。印度经济也并没出现倒退与下滑,尤其是衰退迹象。相反GDP近期已超越英国,成为世界第五大经济体了。

本网转载作品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我们进行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