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助中心 广告联系

苏州地铁最新线路图-路线图-时刻表-运营时间-规划全图-交通图-苏州地铁网

热门关键词:

有关泾县地铁二十六号线多久才能通车?希望回复的更详细一些!

来源:原创/投稿/转载 发布时间:2023-02-12

  前不久,中国最大的医院公布了去年总收入,共计约218.78亿元,合到每天差不多6000多万。

  此举惹得不少网友口诛笔伐,一时间骂声一片,而后院长更是语出惊人,声称医院仍在亏损的边缘。

  2022年年底,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公布了医院去年的总收入,约合218.78亿,算下来基本上每天都会有将近6000万元的营收。

  随即此消息便被有关人员上传到了网络上,真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不少网友纷纷对此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医院这种收入有什么好晒的?感觉很光荣吗?” “医院的成绩单不应该是治愈率吗?什么时候变成营收表了?”

  而随着网络舆论的不断发酵,很多不知情的网友都开始就此事,对郑大一附院口诛笔伐,指责郑大一附院赚的都是“黑心钱”!

  眼看舆论走向愈发的不可控制,郑大一附院的院长则是站出来解释道:“我们医院虽年收入高达218亿元,但却仍处于亏损边缘。”

  此言一出,反而让网友们更加不明所以,不少人更是觉得该医院的院长在故意炫耀,于是郑大一附院被声讨的更加厉害了。

  其实不然,郑大一附院选择向公众公布本单位的年总收入,并非是为了炫耀什么,而是为了遵循国家对非营利性医院机构的一项要求。

  据知情人士透露,除郑州大学第一附院会公布医院营收数据外,同为公立医院的北京协和、上海瑞金及四川华西等皆有此举。

  所以啊,郑大一附院选择公布医院的年收入,其实并不是所谓的炫耀,不少网友都被网络上的舆论给带偏了。

  而且如果仔细分析一下郑大一附院的营收数据,聪明的网友的就不难发现,郑大一附院年收入2218亿元,其实并没有什么可炫耀的。

  根据上图的收入支出决算总表我们不难看出,郑大一附院去年总收入2018亿元,总支出208亿元,结余仅仅只有10亿元左右。

  而在这10亿元的结余中,又有9.5亿元是来自当地财政部门的拨款,所以郑大一附院线亿元左右,刚好可以收支平衡。

  也正因如此,郑大一附院的院长才会站出来解释,称郑大一附院仍处于亏损边缘,要知道郑大一附院可是“中国最大的医院”啊。

  可如果郑大一附院都是刚好收支平衡的状况,那么其他公立医院的情况又能好到哪里去呢?这个问题实在是引人深思。

  而据国家卫生局统计的数据显示,我国知名的五大医院中只有三家实现了收支平衡,此外还有将近一半的三甲医院营收都是负的。

  那就更别提那些城镇医院以及乡村诊所了,这些医院能够在自负盈亏的情况下,勉强维持运转就已经是很大的幸运了。

  有些经常上网的网友们也可以在网上搜索一下,近几年来公立医院倒闭、医院付不起工资的事情屡有发生,也算是该现象的缩影。

  可细心的网友也不难发现,如今不少老百姓仍面临着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每每前往医院就医都必定“大出血”。

  在解释这些钱都流向哪里之前,我们首先解释一下这些钱从哪里来,以便于大家能够更加直观的了解我国的医疗系统。

  从国家卫生局公布的数据——2021年全国公立医院收支明细中,我们可以很清晰的了解到公立医院的各项收入来源。

  其中,公立医院有将近12%的收入来自国家财政拨款,另外还有83%的收入来自医院门诊及住院,剩余的5%则是各类损耗杂费。

  而那83%的医院收入又有更加细致的划分,其中大家最关心的药品收入占比为29.4%,在医院收入占比中占据大头。

  如此看来,大家肯定会觉得医院单靠卖药就能赚不少钱,但这种看法是很片面的,买药固然是很赚钱,可医院购买药品也是有成本的。

  同样是根据国家卫生局的数据,2021年公立医院平均药品收入为7770万元,平均药品支出则是7555万元,基本上不赚什么钱。

  而这种情况同样出现在医疗器械的损耗上,基本上是医院花多少钱买的就会多少钱卖出去,钱就像是手中的流沙一样片刻即逝。

  所以,老百姓在看病时所花在药品,以及医疗器材上的那一大笔钱,医院基本上都挣不到,钱几乎都流向了最终端的医药企业。

  这就不得不从我国上世纪末的医疗体系说起了,那时的公立医院为了更好实现创收,他们的主要营收的确就是卖药的那部分提成。

  也正是在这时,大家所熟知的医药代表开始出现在大众视野中,而药品从医药企业流向医院之间,往往会流经7、8个中间商。

  这种中间商泛滥的现象自然就增加了药品的成本,一瓶成本价10元的药,最后会被卖到115元,无形中造成了老百姓买药贵的问题。

  后来随着我国医疗体系改革的逐渐完善(即所谓的“医改”),中间商被逐渐取缔,最终才建立起了医药企业直通医院的“快车”。

  与此同时,医院的营收结构也是因此发生了变化,支撑起医院盈利的主体,开始由卖药逐渐向化验费以及拍片费转移。

  说到这里可能大家会产生新的疑问,在医院化验和拍片的费用明明都不算高啊,甚至远没有那些药品的价格昂贵。

  这个其实很好解释,简单来说就是“薄利多销”这四个字,医院拍片及化验的单次收费虽然不高,但是架不住人家客户多啊。

  所以现在网络上都流传着这么一个段子,无论是因为什么病前往医院,医生都会先劝你去拍个片看看,或者是先做个化验。

  正因如此,医院负责拍片的影像科以及检验科是真的很忙,医院里的CT扫描仪器或者核磁共振,更是24小时不间断连轴转。

  故而在医院内部流传着这么一个笑话:医院所有科室医生的年终奖,都得抱着影像科和检验科两个科室的大腿。

  综上所述,影像科以及检验科可谓是公立医院的营收支柱,而这些医院的营收流向(即支出结构)也很明朗,如同上图所示。

  其中,员工绩效、药品采买以及医疗器材的损耗占据绝对主体,占比分别为38.8%、28.3%和20.4%。

  而若要仔细的剖析下去,医院的运营成本要远比我们想象的高很多,就拿垃圾处理来说,就需要专业人员历经数道工序严格处理。

  如此一来,垃圾处理成本就会相应增加,那就更别提医院其他医疗设备的维护、医药费拖欠等问题了,所以医院远比我们想的窘迫。

  在1990年之前,我国医疗体系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医院少,没药吃”,老百姓们是既没钱看病又没处看病,处境十分的窘迫。

  据不完全统计,当时我国各地医院的数量加起来也不足一万家,医院药品的种类也是少得可怜,基层医疗体系更是十分落后。

  这时候老百姓的医疗卫生观念也是较为落后,看病大多都是病急乱投医,亦或是在当地有名的赤脚医生处就医。

  后来国家为了改变这种医疗卫生乱象,也意在提高我国公民的生活质量水平,便将“医改”提上了日程,开始注重医疗体系建设。

  而为了响应国家的号召,那个时候的公立医院也是铆足了劲想办法进行创收,甚至还打出了“建设靠国家,吃饭靠自己”的口号。

  为此,一些医院开始与地方大学开展合作,在学校里开办专科进行招生,一来可以获取学费收益,二来也可以为医院提供储备人才。

  还有一些医院的医生铤而走险选择“走穴”,前往全国各地的医院外出诊治或参加会诊,为的就是增加自己随处医院的营收。

  后来随着医药代表的发迹,医院也跟着获得了不菲的收益,于是各类医疗机构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开始抢占国内的医疗市场。

  据国家机构统计,时间截止至2000年时,我国境内已有32万家医疗机构,相较于1990年之前我国的规模,同比增长近32倍。

  这是何等恐怖的增长速度啊,短短十年的时间里,我国医疗体系就已经成长为了一个“庞然大物”。

  而随着医疗机构规模的不断壮大,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矛盾也是愈发的凸显出来,这就导致很多老百姓因经济问题看不起病。

  在第三次全国卫生服务调查中,一项数据让人无比揪心,有将近一半的人因经济问题有病不就医,背后折射出的乃是一个国家的悲哀。

  后来,随着医院市场化的进程的不断推进,不少公立医院纷纷被转卖,医院内部“追名逐利”的风气也是达到了顶峰。

  于是在2005年的时候,国务院发表报告称“中国的医改并不成功”,随即便加大了公立医院的资金投入,并重新开启医改进程。

  可随着国家财政对医疗事业投入的加大,一个新的问题也摆在了面前,那就是这钱该如何发?发多少?

  于是中央各级政府以及各路专家,便开始围绕“医改”问题进行激烈讨论,并拿出相应的方案进行实验阐述。

  经历了为期三年的“医改大辩论”后,国务院医改领导小组确定了最终方案,即同时补贴百姓(需方)及医院(供方),占比为2∶1。

  也正是因为新型医改的推进,城镇医疗保险的参保人数逐年上升,医院也在财政补贴下不用再为营收发愁。

  不过老百姓看病贵的这一问题依旧存在,有些病患的药价更是远远超出了老百姓的负担范围,一瓶药的标价高达上万元!

  在电影《我不是药神》中就揭露这一现象,那些从国外进口来的特效药的药价,远远超过了病患的承受范围,导致不少人吃不起药。

  而为了改变这一现象,我国政府也是做出了不小的努力,甚至成立了专门的谈判小组,同国外的药企谈判代表进行“灵魂砍价”。

  这是医保局谈判小组成员的口头禅,短短一句话的背后,所蕴含的乃是国家对老百姓最大的尊重,以及对老百姓权益的最大保障。

  如此一来,国家便从根本层面上切断了医院扭曲的利益链条,为中国老百姓谋求了最大的福祉。

  不过正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医疗改革也不是一蹴而就的,每每重点解决一个问题,就会新的问题诞生。

  时至今日,中国医保已经维护了最多数人民的利益,即使目前仍存在一些问题,但相信在国家及政府的领导下,最后都会妥善解决。

  1.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简介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引用日期2021-09-13]

  2.我国医疗改革的历程 . 华南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引用日期2015-08-09]

  3.变革之路:回顾中国医改30年历程 .央视网[引用日期2015-05-21]

本网转载作品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我们进行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