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季度金融“成绩单”近日出炉:社会融资规模增量超15万亿元、新增贷款9.78万亿元……总的来看,金融总量保持合理增长,主要指标增速出现回升,体现了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取向。 信贷需求回升主要与宏观政策靠前发力、预期趋稳等因素有关。去年以来,一系列宏观政策接连发力,扭转社会预期,改善行业环境,企业等经营主体投资意愿有所增强。同时,宏观政策协同效应明显加大,今年以来政府债券发行和财政支出节奏明显加快,多地重大项目也加速落地,这些实体经济需求带动了信贷加快增长。 当前,世界政治经济格局正在经历深刻变化,给各国货币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带来了更大挑战。历史经验和实践表明,我国货币政策完全有能力在复杂环境中把握好时度效,发挥出最大政策效能。面对宏观环境尤其是外部环境可能出现的不确定因素,人民银行已多次表态,预留了充足的储备工具和政策空间,货币信贷增长还有后劲。此外,我国货币政策调控会与内外部形势相适配,因势而动,强化逆周期调节,让政策空间在关键时刻发挥高效作用。 货币政策工具与时俱进,货币政策框架不断完善。长期以来,央行通过灵活搭配使用存款准备金、再贷款再贴现和公开市场操作这三大传统工具,保持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充裕,为支持实体经济平稳健康发展营造了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这些传统货币政策工具并非一成不变,一直以来都在结合经济金融运行情况和宏观调控需要动态演进。近年来,央行还根据经济结构调整需要创设了一系列再贷款工具,激励引导金融机构向重大战略、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提供金融服务。 去年以来,人民银行进一步推动货币政策框架转型,优化货币政策中间目标,公开市场操作机制也在不断健全。去年央行明确了政策利率,增加了临时正、逆回购操作,突出政策利率地位,框住货币市场利率波动范围;在公开市场操作中逐步增加国债买卖,丰富基础货币投放和流动性管理工具等。这都有助于增强货币政策调控的有效性,适应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的调控需要。未来,各项货币政策举措还会继续有效落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