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2018年第16期《新华文摘》全文转载了北京师范大学任翔教授在我刊(编者注:《中国教师》)2018年第4期发表的《阅读的力量》一文。该文是任翔教授承担的国家语委重大课题“面向基础教育的阅读行动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也是我刊选题策划和内容质量持续显著提升的效应显现。 阅读是一种典型的文化,文化的最主要功能是教化人和塑造人,阅读决定人的知识、思想、意志、审美和情趣,关系人的心灵成长与人格形成,关乎国民素质与民族未来。为此,在第23个“世界读书日”,我刊特约任翔教授及其团队分别撰文,在2018年第4期以专题的形式重磅呈现,以期推动全民阅读成为一种社会风尚。 我们为什么要阅读?任翔教授在文中指出,阅读是传承文化与文明的行为。一个国家与民族的强大,靠的是综合实力,而文化实力必居其中。阅读营造一个时代的文化氛围,形成一个社会的文化风气;因为阅读,一个民族的文化得以传承,一个国家的文脉得以延续。就个体而言,阅读是一种让自然人变成文明人的行为。阅读也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与学习习惯的最佳途径。学生在学校主要依赖教师和教材,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阅读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因此,教师与家长要不断鼓励孩子阅读,为他们阅读提供必要的书籍、时间与空间。 我们应该读什么书?任翔教授指出,对中小学生而言,阅读当首选文学经典。文学经典可陶冶性情、丰富情感、开拓精神空间、提升审美能力。教师与家长要正确引导,唯有用这些名家所创造的最美好的精神食粮滋养孩子,才能保证他们成为王国维先生所说的“完全之人物”。 我们应该怎样阅读?任翔教授强调,要让阅读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一种日常习惯、一种精神追求。 任翔教授最后指出,我们应该为阅读文化建设尽力,应将阅读上升到文化层面,使阅读成为人们的一种信仰。阅读要上升为文化,文化需要建设。阅读文化怎么建设?首先要靠教育。阅读不是天生的,需要后天教育。阅读教育必须与实践活动相结合,通过阅读行动实现教育目标。学校的阅读教育首先要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学习各种阅读方法,通过阅读训练,提高阅读能力,培养阅读信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