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主题演讲中,系统性阐述了江苏广电总台推动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精品创作生产的落脚点和切入点,尤其是对的精准总结,显然是经过长期思考与实践而总结的创作经验,对于全行业推动精品创作有着重要的借鉴作用。 很荣幸有机会在这里与大家围绕广播电视精品创作进行交流。坚持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不断推出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的精品力作,这是习近平总书记的谆谆教诲。我们的体会是:精品生产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强化系统思维,多点发力,做到立于“思”,精于“艺”,长于“技”。 前不久颁发的第28届电视文艺 “星光奖”,江苏台的《中国智慧中国行》荣获了优秀电视综艺节目奖。一档理论节目,收获“观众席”和“评委席”的双重认可,给了我们很大鼓舞和激励。我们深切地感到,创作精品内容,要突出思想引领,传播时代强音。 一是找准“思想”与“视听”的融合点。我们把理论传播摆在精品创作的突出位置,用视听化、通俗化的方式去传播党的创新理论,让理论“掷地有声”,让传播“润物无声”。在国家广电总局和江苏省委宣传部指导、支持下,2018年我们推出理论节目《马克思是对的》,旨在解读“为什么马克思主义行”;2023年我们推出理论节目《中国智慧中国行》,重在进一步诠释“为什么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目前,我们正在打造另一部重点理论节目《文耀中华》,用“以文化人、以艺通心”的手法去阐释习近平文化思想。我们还推出自然纪录片《连接世界的中国湿地》,用世界自然遗产保护与修复的“中国样本”,展现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实践伟力。创作纪录片《东方智慧》,通过中医药这一独特视角,开启一扇了解中国智慧、感悟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窗口。 二是挖掘“记忆”与“情感”的交汇点。历史记忆承载着厚重文化和情感积淀。我们用光影和镜头,挖掘珍贵记忆,深情书写一部部“影像史书”。在淮海战役胜利70周年之际推出纪录片《淮海战役启示录》,在抗美援朝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推出纪录片《伟大的胜利:抗美援朝启示录》,在习近平总书记参观盐城新四军纪念馆不久,推出纪录片《铁军:新四军的故事》,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之际,推出系列纪录片《雨花忠魂》,着力引导人们“勿忘昨天的苦难辉煌,无愧今天的使命担当,不负明天的伟大梦想”。《毛泽东诗词故事》《毛泽东书信故事》是纪念伟人诞辰的一瓣心香,呈现的是思想的深度、历史的厚度、情感的温度。《外国人眼中的南京大屠杀》《南京之殇》《铭记》《见证》等相继在重要年份的国家公祭日推出,引发人们铭记历史、珍爱和平、自立自强的强烈共鸣。 三是把握“个体”与“时代”的共振点。我们以一个个新时代的奋斗者为主体,记录火热生活,反映人间冷暖。获第28届亚洲电视大奖的《了不起的赶路人》,全程跟拍行进在中国大地上的货车司机,以“在路上”的旅程展现中国的发展之变。获第33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的《溜索女孩的人生之桥》,通过长达15年对怒江大峡谷“溜索女孩”成长历程跟踪报道,不仅展示了一个普通人在时代洪流中不懈奋斗与华丽蝶变的轨迹,更深刻反映了国家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的巨大成就。 在第28届亚洲电视大奖评选中,我们的另一部作品《子夜外卖》,荣获最佳社会关怀类节目奖。这个系列的作品聚焦星夜奔忙的外卖骑手这一独特群体,为观众铺展开当代中国充满烟火气、人情味的奋斗图景。这样的作品之所以能够诞生,来自于我们台的创新创意大赛。近年来,我们积极推进平台、机制建设,着力促进视听作品创作水平的提升。 一是聚智聚力激发创新创意。《你所不知道的水韵江苏》《非来不可》这些热播的节目,都是我们台创新创意大赛中的获奖项目。我们把年度征集和日常征集相结合,今年又新增了“定制征集”,让创意需求方和创意提供者“双向奔赴”。创新创意大赛还吸引了高校的关注。去年,南京大学一位来自台湾的同学投了个策划案《老家新设“记”》,讲述的是海峡两岸寻乡、寻根、寻梦的亲情故事,被评为一等奖,经过我们的共同打磨,最终纳入了中央网信办的年度“双重大”项目。上个月,第一期短视频已经上线,被全网推送。 二是精准扶持助力创意孵化。我们设立创新研发基金,出台相关扶持办法,从创制、创新、创优、创收多维度综合评估项目,为优秀项目提供资金支持,推动创意高效落地。如《老开心啦》这一乐龄陪伴式媒体服务平台,在获得研发扶持资金后迅速上线,短短两个月内便赢得了很好的反响。 三是系统保障推动创意落地。我们制定了电视剧、纪录片、动画片、微短剧及网络视听创作生产工作方案,明确重点项目,实施挂图作战;实行重大项目全台“一盘棋”工作机制,为核心项目匹配顶尖团队;建立作品统一发布体系,为好作品安排好平台、好时段、好版面,积极参与全国广电新媒体联盟,不断丰富大屏内容,强化跨屏互动。 “十一”前夕,我们承办了由中国记协和江苏省委宣传部共同主办的“印象中国”2024短视频征集展示活动。在作品分享会上,一条特别的AIGC短片惊艳亮相。这条短片是我们把全球征集到的5000多部作品“喂”给AIGC智能体,自动生成高频词,自动匹配恰当的画面和旋律。这可以说,是我们强调“创意制胜与科技赋能相结合”理念的具体体现。 一是强化技术工具的系统应用。我们成立人工智能融媒应用中心,研发和集成百余款智能生产工具,体系化运用于精品内容创作。从《中国智慧中国行》的XR视觉盛宴,到《新质生产力在江苏》的全AI创作MV,从《启航!大运河》的千年运河重现,到《大宋喵喵志》的AI智能动画生成,从《且上书楼》让画中人栩栩如生动起来,到《穿越时空看巨变》灵动呈现时代变迁,先进技术带来全新的视听体验。 二是重构视听创作的技术底座。我们正在与知名高校深度合作,研发面向融媒体应用的多模态大模型,重点突破数字人智能建模、三维对象智能建模及视频智能生成等领域,重构媒体深度融合、内容创新生产的技术底座。开发“AI江苏”智能体,新闻智能体助手“苏小闻”、旅游智能体助手“苏小游”、政务服务智能体助手“苏小服”等,将为精品内容的生产注入新的活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