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开学第一天表现出诸多不适应,昨晚便回到了妈妈农场。他身形小巧,脑袋也小小的,脸蛋红扑扑的,上周刚满八岁。这次来到妈妈农场, 根据妈妈农场今年新制定的入住条件,接收对象主要为孤儿、事实孤儿、来自大病家庭以及残疾家庭的孩子。J的家庭属于大病家庭,妈妈有精神残障,爸爸身材矮小,外出打工困难重重,但为了家庭生计,外出打工仍是他今年的目标。爷爷奶奶年事已高,身体状况欠佳。过去几年,爷爷带着J在小镇上读书,由于缺乏科学有效的教育方法,J逐渐沉迷于手机。 国庆节,我和十五、八妹一同前往J家家访。在大街上,我们与J不期而遇,当时ZL正在给家里买水果,令人意外的是,J拿起水果就吃,八妹满脸惊愕,我则只是微微一笑。随后,我们乘车沿着蜿蜒的山路盘旋而上,来到了J的家中。只见一位身体健壮的女性正背着背篼搬运东西,后来才知道她就是J的母亲。 那时年仅七岁的J,不仅调皮捣蛋,行为习惯也亟待改善。他先是自己拿了一个石榴,跑到玉米地边就吃了起来,妈妈见状,又拿了零食给儿子送去,却遭到J恶语相向。吃完午餐,辅导J做作业的过程简直是鸡飞狗跳。后来,八妹和十五也加入进来,这才发现J其实学习能力不错,只是家庭环境实在无法为他提供有效的学习辅导,这让我忧心忡忡。第一次到访,我与J的家人建立起初步联系,同时也对J未来的读书问题充满担忧,担心学校撤销后,孩子到外面读书需要租房子,增加家庭负担;更担心年迈的爷爷奶奶根本无力管教孩子。 几天后的国庆节,J的父亲带着他来到妈妈农场参观。参观结束后,父亲将J留在农场,想让他适应几天,随后便独自回家了。第二天,J因想家而哭泣,还自己收拾好包准备离开,我们赶忙安抚他,并让他去陪伴受伤的37,他这才又多留了一天。可他始终无法适应农场生活,收拾好蛇皮袋子,第三天提着就要走,走到大门外两百米处被我们追了回来。 元旦节,我们迎来了第三次见面。这次J下车后,带着父亲从彩虹桥步行1.3公里来到农场,但仅仅待了三天就回家了。据他所说,他不想在外面读书,觉得人太多。 寒假是我们第四次见面,这次依然是他和父亲一同前来。在农场的两周时间里,J开始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快乐。因为这里有几个二年级的孩子,还有一个一年级的小娃娃L。J特别喜欢L,每天都带着他一起玩耍、讲故事。我问他为什么喜欢L,他说:“我们都是小娃娃,他小,我也想照顾他。” 这次,J参加了北川着名的 “擂禹路” 十五公里徒步活动,途中大家一起打雪仗。或许是受了风寒,回来第二天J就感冒了。一同参加的四个孩子,有三个需要住院,其中两个原本就感冒未愈,徒步后又受了雪风,感冒加重。J的家人打电话来说不住院,要回家治疗,父亲表示回家治疗方便些,还说山里人比较信这个,J的胸口一直挂着一个红玫三角辟邪。J听说不住院就哭了,他害怕自己会有生命危险。结果从回家治疗到现在,也就是农场娃最后一批初八返回,而J十六了还没来,感冒仍未痊愈。 春节后,农场的孩子们都已到齐,可J还在家里,原因就是之前的感冒一直没好,拖了太长时间,也不知道他家里是怎么考虑的。更让人担心的是,J在家总是玩手机,家人对他也是百般溺爱、处处迁就。J一回农场就说肚子疼,连续疼了两天,我们赶忙送他去医院治疗。开学第一天,J表现出明显的不适应。 来农场的第二天,正好赶上农场晚上吃烤肉,J却因为一些小事闹起了情绪,后来一个人在图书馆下棋。我们多次鼓励他,才发现他是想家了,于是他给爸爸打了电话。在家二成员的帮助下,J吃了晚餐。 现在J被分到了家二,男生分为家一和家二两个家庭小组。之所以称为 “家”,就是希望通过彼此陪伴、相互帮助,让这些身处逆境的孩子们能像一家人一样团结友爱。家二有一位在农场实习两年的实习生负责照顾他们,这位实习生和农场里许多孩子有着相似的经历,寒假、暑假、周末都在农场实习,早已融入了农场的理念与文化,能敏锐地察觉到每个孩子的状态。相信J在农场生活一个学期后,会有很大的改变,毕竟他反应敏捷,头脑聪明。 开学了,在仓库里为J挑选了合适的衣服、裤子和鞋子,希望他能从外在形象到内在心境都焕然一新,开启在农场的全新生活。但在学校的适用也是挑战,去到学校三天每天都在适应中!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