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庄地铁1号线三期上庄-西王区间盾构始发!”4月14日上午,随着一声令下,在地铁上庄站施工现场,爆发出震天动地的轰鸣,重达500吨的盾构机轰然启动,直径6.48米的巨大刀盘缓缓旋转,石家庄地铁1号线三期工程“上庄-西王”区间盾构以雷霆之势破土前行!这是全线首台出征的盾构机,它吹响了地铁1号线三期工程地下攻坚战的冲锋号,隧道施工全速启动! 昨日上午,从现在运营的地铁1号线终点站西王站出来,记者骑行约1.8公里,就到了正在火热建设中的地铁1号线三期工程上庄站。这里,一场地下攻坚战的序幕将徐徐拉开,“八局130号”盾构机即将从这里启程,穿越1594米复杂地层,向西王站掘进。 记者顺着施工楼梯,来到位于地下18米的左线盾构井内,可以看到重达500吨的庞然大物“八局130号”盾构机已准备就绪,整装待发。 10时30分许,随着指挥长一声令下,这台“隧道施工利器”轰鸣声响起,前方刀盘旋转,缓缓向西王站方向掘进。“这次盾构始发,标志着地铁1号线三期工程正式进入地下隧道施工的攻坚阶段。”中建股份石家庄地铁1号线三期项目指挥长郭景琢表示。 “今天始发区间为上庄站-西王站区间的左线米。这个区间地质比较复杂,主要穿越地层为黏土、粉质黏土、风化岩层及卵石层,地下水埋深位于地表以下2米,需精准控制沉降风险。”郭景琢语气坚定,“我们要面对的不仅是复杂的地层,还要下穿洨河、南水北调中线暗渠、石太铁路等重大风险源,每一步都必须精准无误。” 为确保盾构顺利始发和掘进,该项目团队对盾构施工方案及应急预案等进行多次论证优化,采用了多项技术保障措施。“盾构始发后,我们采用了‘量体裁衣’式掘进策略。”中建八局石家庄地铁1号线三期工程项目负责人朱湘旭揭秘道,“前100米是试验段,通过优化土压、推力、刀盘转速等参数,建立动态土压平衡模型,确保后续掘进万无一失。盾构掘进中,通过远程智控系统实时监测盾构姿态、沉降数据,并联动注浆加固系统,实现‘掘进-监测-调整’全流程智能化管控。另外,对铁路、暗渠等高风险区提前注浆加固,24小时监测震动与沉降,严控误差,为盾构施工保驾护航。” 在上庄-西王区间盾构掘进的同时,地铁1号线座车站:上庄站和槐安路站也在加紧建设中。在上庄站记者看到吊车林立,焊花飞溅,建设者们在基坑内忙碌着支模板、绑钢筋,一派热火朝天的建设场景。 据介绍,石家庄地铁1号线三期工程西起槐安路站,东至一期工程西王站,沿上庄大街、中山西路敷设,线座(即槐安路站、上庄站),均为地下站,主要串联了上庄大街沿线居民区及中山西路沿线居民区等客流集散点。 石家庄地铁1号线三期工程由中国建筑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建筑第八工程局有限公司承建。上庄站位于中山西路与兴华街交口处,为地下双层岛式车站,车站全长222米,标准段宽21.1米。车站主体结构为双柱三跨结构设计,设2座风道,4个出入口。 槐安路站位于槐安西路与上庄大街交口,为地下双层双柱岛式车站,标准段宽21.1米。采用明挖顺作法施工,围护结构设计为钻孔灌注桩。车站设2座风道,4个出入口。 石家庄交投集团所属轨道集团工程部工程师路宏畅介绍,地铁1号线号线的西延线,主要承担鹿泉上庄区域与中心城区的客运交流,建成后将发挥明显的组团拉动效应。目前,1号线三期工程两座车站及区间正全面推进主体施工,其中上庄站主体结构完成约60%,槐安路站正在进行钢筋绑扎等施工。他们将以此次首台盾构始发为契机,全方位掀起主体施工大干热潮,持续紧盯关键节点,打造优质精品工程。 当前,石家庄轨道交通二期工程正处于施工高峰期,总长58.85公里,主要包括地铁4、5、6号线号线三期工程。这些地铁线路全部建成后,将进一步加快石市轨道交通纵横成网、区域成格的步伐,引领石家庄地铁全面进入网络化运营2.0时代。如4、5号线号线号线二期形成贯穿城市南北的轴带线。届时换乘站将从现有的3个,增加到13个,乘车可达性将呈几何倍数增长,市民乘坐轨道交通出行的便捷性将明显增强。而4、5、6号线还将连接起高铁片区、和平东路片区、东南三环片区,对这些区域发展必将起到助力作用,推动城市能级实现新跃升。同时,还将实现轨道交通TOD落地开花,实现现代交通、公共服务等多种功能的融合,推动站城一体化,不断提升城市发展能级和综合承载力。 目前,各项目均在加速建设中:地铁4号线一期工程整体建设进度最快,20座车站已有7座车站主体结构封顶,20个区间已有4个区间实现双线个区间单线台盾构机正在掘进;地铁5号线个区间双线台盾构机进场施工。地铁6号线个车站进入主体施工阶段,3台盾构机正在掘进;地铁1号线座车站正在进行主体结构施工,1台盾构机始发。 石家庄交投集团所属轨道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他们将牢固树立精品意识,狠抓质量安全,落实好环保措施,强化全过程管理,有序高效推进工程建设。 在现场,50岁的吴守兵正拿着螺栓紧固机固定管片的螺栓。这位有着十几年管片拼装经验的四川人,曾转战深圳、广州等多个南方城市,今年第一次来到北方的石家庄。 在直径6米多的圆形隧道里,吴守兵的动作行云流水:定位、调整、紧固……一环6片管片,28个连接螺栓,每个环节都精准到位。吴守兵抹了把汗,检查着28个连接杆的紧固情况。钢筋混凝土管片在他和同事的手中严丝合缝地拼接着,组成隧道永久的“骨架”,就像为城市地下空间编织一件坚硬的铠甲。 “南方的地铁我建过不少,但北方的地质条件还是头回接触。”吴守兵说着,手上的动作丝毫不停。每环管片重达数吨,拼装时既要保证质量,又要兼顾速度。螺栓的扭矩须精准,管片的错台要控制在毫米级,但这些早已刻进他的肌肉记忆里。 在18米深的地下,盾构机的轰鸣声、管片吊装的金属碰撞声、注浆泵的嗡鸣声,交织成一首独特的“地下交响曲”,吴守兵和他的同事们正用双手编织着城市地下空间的坚硬铠甲。 吴守兵说:“第一次来石家庄,感觉这座城市很包容,人们都很淳朴。在这里工作,我也充满了干劲儿!希望通过我和同事们的努力,地铁能如期开通。当石家庄人坐着地铁1号线三期的地铁出行时,我也能自豪地说,‘我也参与了建设’!”(记者 冯月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