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如今潜艇已经成为各个军事强国海军序列中的重要武器装备。特别是可控核技术的完善,核反应堆上艇之后,潜艇从原本的辅助作战武器一跃上升到战略层面,成为核大国国家安全的最后一道保险。 潜艇的作战环境是水下,严格按照规定操作情况下虽然发生事故的概率较低,但是依然存在各种可能导致潜艇发生事故的因素。同时,水下救援难度非常大,潜艇一旦出事会出现大面积伤亡,造成极为恶劣的后果。据统计,1945年到1989年44年间,记录在案的潜艇事故共27起,其中苏联5起,美国4起,英国和法国各3起,还包括美国在大西洋失踪的两艘攻击核潜艇。 特别是2000年俄罗斯的第二代战略核潜艇“库尔斯克”号参加演习时发生火灾爆炸沉没,造成118名艇员全部丧生,让世界各国潜艇大国都进一步重视潜艇救援。 那么,现代潜艇在水下发生事故时,应该如何救援呢?目前世界各国的各种潜艇救援方法可以分为两个大类:自救和外界救援。 目前世界上潜艇艇员自救的方法有三种,分别是减压脱险法,自由漂浮法和救生舱脱险法。 减压脱险是一种比较古老的潜艇艇员自救方法,早在1928年就已经有人利用此方法成功脱险。这种脱险方法是艇员在统一组织下,通过鱼雷管爬行离开失事潜艇,然后再根据随身携带的减压表数据,沿着潜艇救生浮标的绳子一级一级减压后慢慢浮出海面。在这个过程中,艇员切不可心急上浮,否则会因为强大的水下迅速卸去而导致患上减压病甚至是当场丧命。而且人能够承受的水压是有范围的,这种逃生方法艇员没有任何保护设备直接接触海水,会承受巨大水压。如果潜艇失事深度过大,水压超出人体承受极限,则无法使用这种方法逃生。 自由漂浮法和减压脱险法相似,但是艇员在离开潜艇之前会集体进入调压舱增压,在经过潜艇自身携带调压舱增压之后进入海中,利用浮力上浮。这种方法需要艇员训练有素,而且深度也不能太深,否则人体无法承受。 漂浮式救生舱脱险法是潜艇自救的几种方法中最靠谱的一种。现代核潜艇的吨位较大,内部空间充足,为了保证艇员在事故发生时的存活率,几乎都会装备就生舱。潜艇漂浮式救生舱其实就是大潜艇还携带一艘小潜艇,这艘小潜艇平常就安装在潜艇指挥围壳里面。等到发生了事故,人员全体进入救生舱,然后救生舱脱离潜艇借助水的浮力上浮。 潜艇漂浮式救生舱救援效果相当理想,非常适合深海潜艇自救,几乎已经成为了现代核潜艇的必备自带救援设备。有人可能会问,为什么2000年俄罗斯库尔斯克号核潜艇爆炸沉没时,艇员未能利用漂浮式救生舱逃生。其实这是因为:库尔斯克号是奥斯卡级核潜艇,有两个逃生通道,一个是位于指挥舱围壳内的集体漂浮救生舱,可以利用救生舱集体脱险。另外一个则是位于鱼雷舱,指挥舱和轮机舱的救生出口,可以利用自由漂浮或者减压脱险。但是当年库尔斯克号在水下发生了剧烈爆炸,大部分艇员在爆炸中就已经死亡,连集体救生舱的人员也未能幸免。剩余艇员因为潜艇破坏严重,无法脱身,最终库尔斯克号118名艇员全部阵亡。同时也可以看出,潜艇水下自救也是有前提条件的,不能做到百分之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