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助中心 广告联系

苏州地铁最新线路图-路线图-时刻表-运营时间-规划全图-交通图-苏州地铁网

热门关键词:

关于瓷器的N种可能从在美术馆里看见一片“涝池”开始

来源:原创/投稿/转载 发布时间:2022-09-21

  在复星艺术中心的三楼,占据整个展厅的泥池“震撼”了一波又一波的观众。一旁的屏幕上则循环播放着艺术家在景德镇工作室制作陶瓷的过程。这里正在展出的是刘建华全新个展“形而上器”,10组诞生于艺术家不同时期的陶瓷材料创作、大型公共雕塑,以及为本次展览量身定制的大型装置散落于上海复星艺术中心的户外与室内。

  在当代艺术界,刘建华是个异数。这位土生土长于景德镇的艺术家,陶瓷是他天然的选择。自小耳濡目染于陶瓷工坊,后来又就读于景德镇陶瓷学院(现景德镇陶瓷大学)的刘建华,对于陶瓷的制造工艺并不陌生。而他最初之所以选择陶瓷作为一生的志业,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因为迷恋和泥、练泥、揉泥、捏泥过程中独特的手感。

  不过,刘建华并没有成为一名传统的陶瓷工艺师,或者说,他“背叛”了传统陶瓷工艺,因为他的“陶瓷制品”并不致用。摆脱致用,对他来说恰恰是为了将陶瓷及其物性从其封闭的功能机制中解放出来。这既是陶瓷的拓展,也是艺术的拓展。

  也因此,刘建华在此次个展中,将没有固定围墙的复星艺术中心二楼展厅视为一片海洋,展厅内临时搭建了5个展示空间,如同海面上漂浮着的5个载满陶瓷作品的“集装箱”。

  其中,《白纸》是刘建华近几年最为代表的作品。仔细看这张挂在墙上的“白纸”,轻盈、纯洁,微微翘起的一角则道出了时间的存在。《白纸》既是刘建华试探陶瓷薄度与广度的实验,同时又隐秘书写着仅存在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诗意。

  而三层展厅呈现的是由陶瓷粘土和泥浆铺设而成的一片古人用来蓄水的“涝池”——诞生华美陶瓷器的泥池,被如实复原与保留。观众可以绕着层叠的泥团走一圈,感受陶瓷的最初姿态。

  此次展览呈现了艺术家跨度长达40年的陶瓷创作过程,大部分作品是刘建华在疫情期间完成的全新创作,他希望向公众表达的,如同在复星艺术中心广场上斜立的巨型雕塑《尺度》所喻示的:陶瓷重在火候,万物贵在尺度。

本网转载作品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我们进行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