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区以来,开发区总体规划先后编制了1984版、1991版、2003版、2017版四版总体规划。 四版城市总体规划,展现了开发区建设速度和范围扩展,也见证了区域蝶变的过程。 1984版的开发区重点放在中心城区,1991版则以中心为基础向外展开,形成更大发展体量。 2021年12月底,省发展改革委印发《烟台黄渤海新区发展规划》,此后开发区更名黄渤海新区,新的发展机遇出现。 2018年,福莱山片区按照“以点带面、示范引领、辐射带动、全域提升”的思路,在全市率先启动城市更新工作。 其中,烟台城市党建学院、后沙广场、亚东文创园、海创总部基地等61个项目建成投用。 建区之后,东部一直都是黄渤海新区发展的重点,现如今三十多年过去,东部无论是居住属性、配套功能还是厂区配置,大多处于更新阶段。 2023年,城市更新工作将继续坚持系统化思维,以重点项目为引领,谋划推出十大片区更新改造。 续建万华高端人才社区、中节能万润研发中心、科技大厦和建设大厦改造、扬帆广场时光塔…… 依托已建成投用的引领项目及即将启动的重点项目,以点带面,切实发挥其辐射带动效应; 结合周边城市规划,抢抓重点工业企业扩容腾退契机,谋划逐步推出华润锦纶片区、欣和食品片区、泰和新材片区、海虹老人片区、宏源建设片区、荣昌制药片区。 古现依托于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优势,与烟台国际葡萄酒城、环磁山国际科研走廊等项目形成文化旅游生态新区。 烟台国际葡萄酒城:规划面积16平方公里,依托万亩葡萄庄园,构建“一核、两廊、一环”的总体结构; 布局金沙休闲区、融合创新区、酒都风情区、来牟文化区四大功能分区,打造葡萄酒中国产区标杆城市和烟台产城旅高度融合示范区。 环磁山国际科研走廊:已集聚万华化学全球创新中心等3大总部基地、8个科技企业孵化载体、95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6个高端平台及89个市级以上科创平台。 随着这些项目的落地,西部将汇聚文化、旅游、康养等要素资源,助力文旅产业崛起,助推黄渤海新区“二三产”并驾齐驱。 八角湾新城作为未来新区西部核心,通过中央商务区、科技创新区、会展文旅区、活力畅享区四大板块,为城市聚集人才和创新。 中央商务区:规划面积3.6平方公里,打造城市综合服务新区域,包括八角湾体育公园、东岛咀海岸公园、八角湾国际医院等。 科技创新区:规划面积6.6平方公里,倾力打造“环东岛国际科教走廊”,也是大学城所在区域。 哈尔滨工程大学研究生院、烟台大学开发区科教园区、产业文化中心、山东建筑大学产学研基地等项目。 会展文旅区:规划面积4平方公里,主要设置国际会展中心、旅游共享中心、星级酒店群、商业综合体,打造多业态服务区。 活力畅享区:先行区北侧规划了2.5平方公里的活力畅享区,布局研发办公中心、创新孵化基地、总部花园基地、风情渔港等功能。 大季家片区也迎来全新规划,打造 形象特色鲜明、极具生活气息与商业活力的品质生活之所。 烟台西站高铁商务区:集聚机场、港口、高铁站重大交通节点,突出研发、商务、办公等功能业态,迭加九曲河、大季家河生态优势,形成“自然之力、交通之枢、城市之机”的绿色生态创智港。 中小学、医院等公共服务设施逐步完善,黄石湾海洋经济区、临空经济区雏形初现。 黄石湾海洋经济区:建设以蓝色种业为特色、海洋科创为引擎、现代海洋产业为方向,打造最开放的国际交流湾、最特色的文化聚集区、最前沿的海洋创新地三大门户。 下步,将提前谋划、研究优化黄石湾海洋经济区产业发展方向,用规划引领海洋研发、科研智造、孵化平台、总部办公等业态加速集聚。 临空经济区:临空经济区规划面积约112平方公里,重点发展战略航空、临空科创、国际服务三大新兴产业。 随着东部旧空间的释放,西部古产城的融合,有助于高效发挥开发区、自贸区、中韩产业园等国家级平台的迭加带动作用,促进东、西资源互通,提高城市发展效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