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台县城东南角,高台红西路军烈士陵园,1957年正式建成,园内掩埋着红西路军转战河西、血战高台而壮烈牺牲的红五军军长董振堂、政治部主任杨克明等3000多名革命烈士的忠骨。 1936年,中国工农红军经过长征到达甘肃会宁,组成西路军西渡黄河。1937年元旦,董振堂率39团、45团及两个骑兵连、妇女团三营共2000多人攻占高台。 10日,马家军前线步骑总指挥马元海率四个骑兵旅及炮兵、特务、手枪3个团加上3个民团共两万多兵力,围攻高台县城。激战数日后,红五军被迫退入城内。15日,马家军发起总攻。20日,敌军突入城内。经过10个小时的惨烈巷战,2800多名红军除个别人被群众掩护突围外,均壮烈牺牲。 董振堂当时率30多名干部战士坚守东门城墙,从城墙上中弹坠下,腿、腰受伤,无法行走,又弹尽,才会举枪自尽,誓不被俘受辱。既悲壮,又从容[i]。 董振堂牺牲后,被马家军骑兵旅长马彪认出,他惨无人道地割下董振堂的头颅悬在高台城门“示众”,最后又将“首级”运往南京。马步芳的堂弟马英,是当年杀害红军官兵的刽子手之一,后被人民政府逮捕。1978年8月4日,他在狱中交待:“董振堂的头是刘呈德送来的,用酒精泡着,我亲眼见的。” 1978年,距董振堂牺牲的1937年已经41年了,但他的头颅依然没有找到,而这成了夫人贾明玉一生都不能忘怀的。据说,贾明玉在解放后,每每念及丈夫,常常会忍不住这样哭喊:“金头银头都不如我丈夫的人头!” 2019年是南京解放70周年,当地举办了“胜利记忆——解放南京部分参战老战士口述史实展”。何基沣将军的后人何瑗在仪式现场告诉记者,南京解放后,何基沣将军率34军警备南京时,一直在雨花台寻找红五军团军团长董振堂烈士的头颅。 “我父亲和董振堂是保定军校同学,入党很大程度就是受他影响。董振堂在甘肃牺牲后,头被国民党砍下送到南京。解放时听说敌人从南京逃跑时扔在雨花台一条沟里,但我父亲多方查访始终没有找到。”[ii] 董振堂牺牲的当年,延安为董振堂等烈士举行了隆重的追悼会。会上,毛主席深情地说,“路遥知马力”,董振堂是“坚决革命的同志”。 1956年11月,叶剑英元帅视察河西走廊来到高台,仰望悬挂过董振堂烈士头颅的高台城楼时,感慨万千,不禁赋诗一首:“英雄战死错路上,令我深怀董振堂。猿鹤沙虫惊世换,高台为你着荣光。”这首诗后来被收录于叶帅惟一出版的诗集《远望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 董用威,董振堂的次子,原名董光桢,生于1924年,高级工程师。曾就读于西北工学院、北洋大学、华北大学。他是这样回忆自己的父亲的: 1928年冬天到1929年初,时在西北军的父亲调任13师师长兼洛阳警备司令,把爷爷、母亲、伯母和我等人接到洛阳团聚。我们大概在洛阳呆了半个多月,就回老家了。临走前,父亲给母亲买了一件毛衣、一个枕头,给了10元钱,让她回去给3个孩子做衣服。接着,父亲又对母亲说:“你不要惦记我一个人在外面,我这一辈子,不会吸烟、喝酒,更不会逛窑子。即使我阔了起来,也不会寻小老婆。”就这样,我们与父亲分别了。谁也没想到,这竟是我与父亲的永别! 那一年,董用威只有4岁,但对父亲的记忆已经相当清晰。他说,父亲牺牲后,家人并不知道父亲已经牺牲的消息,只是听说父亲在新疆“练兵”。那时候,母亲贾明玉带着他和家人先是一路在河北等地方流浪避难,之后在河南定居,母亲靠着手工活养活了一家人。 界首是他们落脚的地方,时属河南,今属安徽。当时,他们一家老小有18人,董振堂的长孙董乃煌在那里出生。他们当时在一个叫“程庄”的地方生活了四五年,一家对外不说姓董,而说姓赵(董振堂母亲的姓氏)。租住的是一户姓程人家的房子,在程庄东头。[iii] 1946年,刘伯承、邓小平将董振堂的堂兄接到邯郸的解放军司令部,详细询问董振堂家人的情况。随后,派人将流落在界首的董振堂的家人接回冀南,在新河县给贾明玉划拨了50亩地,并且划拨50万元的边区票,让贾明玉好好生活抚养子女。 这时,贾明玉才知道丈夫牺牲的消息。其后,她用5万边币买了一头牛,还买了粮食、棉花、家具和一些生活用品,重新安家,过上了安定的日子。但对丈夫的思念却是时时刻刻存在的。让她感到意外的是,董振堂的侄子在董家的老宅院,从残垣断壁的墙缝里,找到了日本鬼子抄家时,自己偷偷藏在墙缝里的董振堂的一张照片。 这张照片,是董振堂在西北军时拍摄的。从墙缝取出时,照片下面三分之一已经霉烂,从半身像变成了半身头像。贾明玉将照片珍藏了起来,思念了丈夫一辈子。[iv] “金头银头都不如我丈夫的人头!”今天,人们已经很难想象出贾明玉在这句话里的心情了,只是知道她1983年去世后,女儿董光苔派往高台为父亲扫墓。董光苔亲手捧回了董振堂墓下一抔黄土,连同董振堂一生留下惟一的一张照片,与母亲贾玉明的骨灰合葬于河北省新河县西李家庄村。 一抔来自大西北的黄土,在这里变成了英雄的形象,走进了妻子的墓地,成为了妻子在另外一个世界里的安慰与陪伴。董用威回忆说,父亲董振堂生前还留下了一张画像,作者是董振堂在宁都起义时的部下黄镇。 1938年10月5日,一本名为《西行漫画》的画册在上海出版,封面是一位挎枪扶杖、昂首屹立于风雨中的红军指挥员形象。1958年11月,人民美术出版社准备重印《西行漫画》,但找不到作者。直到1961年,黄镇从国外归来,才证实是他在长征途中所作。 1962年7月,《西行漫画》改名《长征画集》出版,画像下方有这样的句子:“董振堂同志,他平时一只手欢喜叉腰,一根短棍子是离不了,一支手枪是一刻钟都不会离身的,他非常和气!”母亲贾明玉也一直将父亲的这个画像保留在身边,直到去世。 董用威说:“父亲牺牲时,我还不满13岁,加上他长年在外,我对他的印象不是很深,然而父亲的伟大形象长存在我的记忆中。”还说:“我们兄妹3人以及我们的下一代,都没有躺在父亲的功劳簿上,勤勤恳恳工作,清清白白做人。”他的哥哥董光楹,出生于1920年,11岁时就受父亲的行为感染,之后加入游击队,却不幸英年早逝了。 “金头银头都不如我丈夫的人头!”在这里,已经不仅仅是烈士遗孀对丈夫漫长思念的血泪史,革命的事业需要前赴后继,英雄的家庭为此有过太多太多的付出,也时刻提醒着今天的人们珍惜这来之不易的美好日子。 [ii] 《父亲一直在雨花台寻找董振堂烈士的头颅……70年前,他们“直下金陵澄六合”》,文汇报,2019年04月11日; [iii] 《阜阳:英烈后代寻70年前恩人 两地接力帮圆梦》,颍州晚报,2016-08月-16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