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人皆知抗美援朝战场上的志愿军将士英勇善战,却鲜有人知在1951年的砥平里战役中,一位老团长竟丢失了16门珍贵的美式重炮。这16门重炮,可都是志愿军四野将士在解放战争中用鲜血换来的战利品啊!当时正值严寒,天寒地冻的朝鲜战场上,一支炮兵团在夜色中缓慢行军。团长步行在冰雪路上,望着8匹疲惫不堪的骡马拉着的重炮,叹了口气。谁能想到,就是这个看似平常的决定,最终导致了这位在解放战争中赫赫有名的老团长黯然离场。这到底是一场怎样的战役?这位老团长又经历了什么?为何邓华副司令会如此震怒? 1951年2月初,美军总司令李奇微正式下达了"雷霆行动"计划,集中兵力向北推进。志愿军指挥部针对美军的战略意图作出部署,决定实施"东打西顶"战术。东线个军,负责反击敌人;西线部队则承担阻击任务,稳固防线。 砥平里地区的战略价值不容忽视。它位于横城和杨平之间,控制着南汉江北岸的交通要道,是美军北进的必经之路。美军在此部署了第2师第23团、一个炮兵营和一个坦克连,外加一个法国营。这支部队约有6000人,装备精良,火力强大。 2月10日,邓华所率领的东集团(13兵团)在横城地区展开反击战。经过三天激烈战斗,志愿军部队成功迫使美军主力撤退至原州、宁越一线。然而,砥平里的敌军却依然牢牢盘踞在原地,成为一个突出的战略据点。 邓华在分析战场形势后,认为必须拿下砥平里。他的判断基于三点:首先,砥平里地区的敌军威胁着志愿军的侧翼;其次,如果能够歼灭这支部队,将严重打击美军士气;最重要的是,占领砥平里可以切断美军的补给线。 为此,邓华调集了39军、40军和42军的精锐部队。这三个军各抽调主力团,组成了一支8个团的攻击群。这些部队虽然都是久经沙场的精兵强将,但此时也都处于疲惫状态。由于连续作战和严寒天气的双重影响,平均每个团只有1500人左右的实际战斗力。 美军对砥平里的防御做了充分准备。他们利用地形优势,构筑了多层防御工事。坦克和装甲车被布置在关键位置,形成了一个机动防御圈。美军还在阵地周围布设了大量照明弹,确保夜间视野。最令人担忧的是,美军能够随时调动空中力量支援,而志愿军却缺乏有效的防空手段。 这场战役的复杂性还在于,志愿军必须在有限时间内完成任务。因为一旦战斗持续时间过长,必然会引来美军地面部队的增援。而志愿军此时的火力配置情况并不乐观,每门炮平均只有二三十发炮弹,这种弹药储备量远远不够支撑一场持久战。 1951年初的朝鲜半岛,寒风凛冽。13兵团经过三个多月的连续作战,部队已经处于极度疲惫状态。根据当时志愿军司令部的统计数据,仅1950年12月的战斗中,13兵团就有超过三分之一的战士出现不同程度的冻伤。医疗队的记录显示,很多战士的脚趾都已经冻坏,有些甚至需要截肢。 补给问题更是令指挥员们头疼。由于美军的空中优势,志愿军的补给线经常遭到轰炸。运输队只能在夜间行动,每次运送物资都如同打游击。一位运输连长回忆,有时一个晚上要换三四条路线,绕过美军的空中巡逻,才能把一车粮食送到前线。 弹药补给的情况更为严峻。志愿军缴获的美式105加农炮虽然威力强大,但炮弹储备量却极其有限。一位炮兵连长曾在战后回忆,当时每门炮平均只有二三十发炮弹,而美军一次火力覆盖就能打出上百发炮弹。这种悬殊的火力对比,直接影响了部队的作战效果。 食品供应也成为一个大问题。由于后勤补给跟不上,战士们的口粮被压缩到最低限度。每人每天只能分到两个玉米面馒头和一小把咸菜。有些部队甚至连热水都喝不上,战士们不得不就着雪水吃干粮。 运输工具的短缺更是加剧了这些困难。志愿军主要依靠骡马运输,而这些骡马在严寒和连续作战中损耗严重。据40军后勤部的记录,仅1月份就有近百匹骡马因体力不支死亡。没有了运输工具,连最基本的弹药和粮食补给都无法保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