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公开消息显示,在部分区间地铁采取了降速措施,并导致在高峰期的周转压力变大。与此同时,西安第一条云巴也遭遇同样的问题,也采取了降速的措施,并因此调整了发车班次。 为减少“噪音投诉”,地铁方面采取了“降速”处理,这必然导致的通勤时间成本增加。不过,这又带来一个新的循环问题:在很多渠道以及社交媒体上,有很多市民要求恢复原有时速。 “此次3号线速度优化调整,是综合考虑近期客流规律以及落实城市环境品质提升的要求。个别区段运能优化后,搭乘3号线分钟,鱼化寨站至香湖湾站区段的短途出行乘客不受影响。 第一、明确承认存在“降速”:尽管给出的原因是“综合考虑近期客流规律以及落实城市环境品质提升的要求”,只字未提“噪音投诉”问题。 第二、明确通勤时间“变长”:“鱼化寨站-香湖湾站区段的短途出行乘客不受影响”,也就是“香湖湾站-保税区站”受影响。但将里程占比达79%“鱼化寨-香湖湾”称为“短途”,确有些模糊概念。 为此,这又形成“连锁”反应。目前,已有桃花潭站周边的住区居民(地铁3号线刚出地面片区),要求进行降速。 显而易见,“降速”是不得已采取的手段。它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噪音问题,但是地铁运行效率下降,又引发另一部分市民的不满。 就以深圳为例,近些年因为噪音问题遭遇投诉就有3、6号线座高架站),列车设计时速100公里/小时。 查询得知,深圳地铁6号线因为“噪音投诉”最严重的区间,主要位于“长圳-凤凰城区段”,全部为高架段。 对此,深圳地铁方面已在居民相应的投诉地点和小区安装声屏障(包括声屏障全封闭改造工程),并在每日22:00~次日6:30实行列车限速60km/h,以进一步为减小列车运行噪音。 一是少有由政府部门出面:2024年10月17日,由“上海浦东高桥镇人民政府”写给“上海申通地铁集团”的函件,要求“地铁6号线转停段安装隔音屏”。不过,这封信中提到该地铁在2007年12月运营,但受影响小区是在2012年起陆续入住。 二是界定降噪出资方问题:2025年,关于11号线“马陆站至陈翔公路段”噪音问题:上海申通地铁集团表示“严格按照环评要求落实各项措施”。但投诉小区建造时间晚于该线路,按照相关条例“由小区建设方负责落实减振降噪措施”。 可以看到,在解决“地铁噪音”问题方面,只有两种方式:一是增加“声屏障”二是降低地铁运行速度。 目前,西安拥有“空中段”的轨道交通,包括:3号线号线(西咸新区段和雁鸣湖段)、10号线(浐灞国际港-高陵段)、14号线(西咸新区段)、西安云巴(高新区)。 这里,我们需要明白两个难以解决的“打架问题”:轨道交通是为满足大运量城市交通,但前期线路通行的重点区域发展不足。在资金投入的现实下,采取了成本较低的“高架”。 浐灞国际港,就是一个缩影:近些年大发展,一扫之前的“人烟罕至”,这个速度很多人难以想象,因此噪音问题被“瞬间引爆”。 就比如碧桂园阅江府周边,地铁在2010年5月11日开工建设,已按环评要求在高架段两侧按照隔音屏障。在2021年4月该小区开发商已按相关规定完成“香湖湾-务庄”单侧共计220米的声屏加装工作。 即使如此,仍有许多居民投诉噪音过大。公开消息显示,随着旁边保障租赁住房竣工后,还将进行地铁隔音设施规划。 地铁降速争议的背后,也是包括城市管理方和居民不可避免的阵痛。在之前“重估西安人口”专题中,我们认为“西安已是事实意义上超大型城市”。浐灞国际港近些年的快速发展,就是结果! 当下的西安,迭加着“快速发展+更新优化”双重阶段,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之间的关系也将日益复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