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及一战,我们必然会想到德国,德国凭一国之力独战数国?一战同盟国真的全依赖强大的德国吗?德国的队友都是打酱油的吗?不,事实并不是这样的,一战同盟国绝对不止德国一个主力国,它的队友也是非常给力的。今天我们聊一个国家,一个曾经的西方强国。 这个国家就是奥匈帝国。一战期间,德国绝不是同盟国唯一主力国,奥匈帝国绝对算得上主力之一。当时奥匈帝国土地面积在欧洲排名第三,人口数量排名第三,最重要的是奥匈帝国的军工实力不逊色西方任何一国。 一战德国制造武器的水平跟奥匈帝国还有一点差距,比如在捷克的斯柯达兵工厂,斯柯达兵工厂规模是全欧之冠,制造武器尤其是重炮武器遥遥领先世界各国。可能奥匈帝国在经济上排不上名次,但在军事上绝对排上前四位,这也是德国一定要把奥匈拉上战船的主要原因。 虽然德、奥两国结成联盟,协议规定任何一方被侵略,另一方要不遗余力援助,但有时候所谓的协议就是一张废纸,一个笑话。 两国联盟后,德国一直企图向英法俄发动战争,但德国非常清楚,在奥匈无法获得巨大利益的前提下是不会帮助自己的,因此德国一直在寻找时机,直到一九一四年奥匈帝国皇储弗朗茨·斐迪南大公在萨拉热窝检阅部队时被人暗杀(萨拉热窝事件),当德国得知消息后并不是为盟国奥匈感到悲伤,而是激动,终于找到发动战争的时机了。 皇储被暗杀,奥匈帝国怎么能忍?于是一个月后奥匈帝国便向塞尔维亚发动了战争,当时德国自然全力支援,萨拉热窝事件彻底点燃一战的导火索,各国积蓄的矛盾瞬间爆发。 战争爆发初期,英法俄三国兵力被德国牢牢牵制,奥匈帝国没有任何压力就击溃了塞尔维亚,当时两国对彼此还是十分信任,协约国节节败退。但是当大发战争财的美国加入后,且当时美国偏向协约国一方,无往不利的奥匈帝国顿时一路溃败,奥匈帝国在国内的威严一落千丈,原来被奥匈帝国强行压制的内部矛盾纷纷爆发,一时之间奥匈帝国内外交困。 内外交困的奥匈最后作出了一个选择,它决定抛弃自己的盟友(德国),同协约国议和,但最后的议和结果却以失败告终,因为当时奥匈皇帝卡尔一世拒绝割地。 当德国听闻奥匈议和的消息后,它只能对其破口大骂,并不敢同其翻脸,虽然两国在表面上还是盟友,但信任已经产生了巨大裂缝,都在彼此防范,通气不同心。奥匈议和事件发生后,同盟国在战场上节节溃败,完全不是协约国对手,最后德国宣布投降,一战也缓缓落下帷幕。 协约国战胜同盟国,肯定要获取利益,要分赃。当奥匈战败后,国内独立之声不绝于耳,英法俄三国为了进一步瓦解奥匈帝国实力,选择支持国内独立,最后庞大的奥匈帝国被生生分解成了十个国家(奥地利、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塞尔维亚、黑山、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马其顿、波斯尼亚、黑塞哥维纳),自此奥匈帝国正式退出西方舞台。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