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练者调身调息调心当深入定境〔所谓“欲界定”以及“未到地定”),身心虚寂,不见内外,定心安稳。适当地调养保护这定境,使之不退不坏,则心理无大变化,定力不断增长。在定境中,忽觉身心凝寂而动,此时的运动。如云如影,没有粗重感与节奏感,是身心内在的微妙运动。有从上身先发,有从下身始发,也有从身体中部开始的,但一般都渐渐遍于全身。上部先发的易于退坏,下部先发的较易进功。其中最关键的是身形一般是不动或动的极微,如果出现手脚头的动作,即不属于禅定之功了。动触发生时,具备了无量的功德,简略地归纳为十种“善法眷属”: 在动触发生后,可能要延续半年一年,然后再发生其余的十五触相,其中有次第发生与不次第发生二种可能性。一切触相发完后,就进入了根本初禅定,开发了更深一层的功能。 触相的发生,据佛家理论说,这是练功者由欲界粗四大向**细四大转换产生微妙变化时的反应。二、治病触及除盖触 治病触与除盖触是由两种情况产生,一是在禅定过程中,由于真气的运行,不自觉地产生生理变化,因此出现触相;二是专修气功治病法,由于气机发动,在转变病体的过程中,自然地出现触相。这二种触相都是好现象,能够治病及消除贪心、嗔心、昏睡、掉举(身心散动不安)、疑(对功法及师傅与本人的不相信)的五盖,但不能入定,没有如上所举的功德善法,因此对这类触相不能有妄执心。如果病已治愈,则应同时消除触相,否则即在精神上产生一种不良的执着,易入偏差而导致失常。 治病触产生过程中,有以下三点须注意辨别:一是在动等触发生,心神更加明净安稳,没有紧张与不安。二是触发产生后能自由控制,如果哭笑及大动等不能自主,则已入偏差。三是触发相结束及收功后,心情异常愉悦,身体轻安,对生活充满美好之感。反之则为偏差。 对触相还须明白,它虽能健身治病,但却是最易入于偏差的。人们往往对于一些较为粗显的感觉易于执着,而这些恰恰是练功过程中最初步的一个反应,许多低级气功师用此来迷惑一般的练功者,借此招摇过市。因此练功者对触相应该进行自细的辨别,不妄生执着。当妄执不生后,真气便通畅无碍,身心轻快。以后触感消失,练功者才进入深一层的禅境。三、生病触与生盖触 在静坐发生触相时,如果身心有不正常感.没有轻安愉悦,且比不练功时更差些,这便属于生病触与生盖触,其发生的病因有以下八种。 3.带功人本身附有不洁之气,或同修人中有病气干扰,于是受到不良的触相反应。 8.练功者修法杂,经常改变,不同的功法在他身心上产生互相干扰,气机逆乱。 病触出现后,应立即停止修练,辨析错在何处,或请教有真正成就的气功师,然后找出症结所在,逐渐解决,从四大的角度分析病触:轻动是风大生病触;热痒是火大生病触。根据四大的病相与病源,寻找治疗病法。生盖触的现象一般:暖热痒生贪欲盖;重滑沉生昏睡盖;动浮冷生掉悔盖;强涩生疑善盖;重坚涩生嗔盖。盖触出现是需要对治的,但总以呵弃与觉照为要,平时的修养也十分重要,练功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人修养向上的过程 在根本初禅以前、如发生八触时,随其所发的触相,附有邪法、邪功等作用在里边,即属于邪相之触,会造成身心极大的损害,以致入魔,邪法的种类与出现的特征有很多,今仅就动触中简略归纳出10对邪法,以说明邪相。 1.触体增减:动触发生时,身动手起,脚也随之而动,旁人见他兀兀如昏睡,或如着鬼一般,其身心的纷动,完全不由自主,或在此时见到许多怪异的景象,这一类属于触体邪增相。如果在动触初发时,或先从上部,或先从下部,还没有产生大动遍身时,就慢慢地消失不动,此时完全失去了原有境界与气感,心中索然无味,无法持身,这一类是触体邪减相。以上二类情况,大部由某些教功者带功不当所引起,因为邪法有一定功能,变化较大。一旦失去这外界作用,则比没用功时更差,不但毫无功力,而且身心空虚,元神大耗,因此要注意外力的正邪,尽量以自己用功成就为善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