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期,《奢香故里 古彝圣地 美丽大方系列报道之二:促进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巾帼英雄》说到,奢香夫人进京告御状后,承诺“愿令子孙世世不敢生事”“愿刊山凿险、开置驿道”作为对朱元璋治罪马晔的“答报”。 关于这段历史,《大方县志》里原文记载:奢香返贵州,即亲率各部开辟驿道。以偏桥(今施秉县境)为中心,一条向西,经水东(今贵阳东北)过乌撒(今赫章、威宁县境)达乌蒙;一条向北,经草塘(今瓮安县东北)到容山(今湄潭县),全程千余里。并立龙场、六广、谷里、水西、奢香、金鸡、阁鸦、归化、毕节九驿,沟通贵州与四川、云南诸省的通道,密切西南各民族之间的联系,促进了贵州社会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每岁贡献不绝”,朱元璋称“奢香归附,胜得十万雄兵”。 奢香组织贵州境内各族人民凿山开道、修建驿路,出台了许多奖励措施,她规定“凡参与劈山开道、遇水架桥者配给粮食,免除应缴贡赋,路桥资费银两由宣慰司大宅吉库存支付”。充分调动了民众积极投劳。 九驿通衢,将云、贵、川、湘、桂几省分管地域联系起来,将境内驿路纳入全国的道路网络,在水西彝家乃至整个西南地区都是史无前例的创举,为水西的经济发展打下了基础,这也是奢香夫人对西南地区发展的突出贡献。 笔者认为,站在今天的角度看,600多年前奢香夫人的这一系列举措,与当代的改革开放有异曲同工之妙,她把当时相对封闭的水西与外界联系起来,实现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巩固了边疆政权,促进了水西及贵州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不得不为600多年前奢香夫人的远见卓识点赞。 没有修建驿路前的水西,地理位置偏僻,道路不畅,与外界鲜有往来,导致水西的盐极其昂贵,老百姓吃盐困难。奢香看到了这一问题的根源所在,因贵州不产盐,多靠川盐补给,于是采取了保护商人的措施,采用严厉的制度保护自由贸易,解决了老百姓吃盐的问题。 奢香夫人为了大力发展本地经济,采用彝族十月太阳历在贵州境内以十二生肖命名,设立了十二个街场集市来招留商贾,使经商者都能有一个“转转场”的营销商贸。这个“转转场”便是云贵高原人民特别能理解的“赶场、赶集”贸易形式。 这样一来,每天都有赶集,周而复始,商人每天都有钱赚,老百姓每天都有物品可买卖及交易,最大限度地搞活了经济。 如今的大方,在奢香古镇建有十二生肖广场,遗留下来的猪场、牛场、猫场、马场、羊场……这些街场集市名称依旧沿袭下来。 奢香夫人维护好了内部经商环境,为商人创造赚钱的商机,从而吸引商人前来经营。用现代思维看,其实就是我们今天打造营商环境和招商引资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