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路216号是青岛市中山路最北头的一处建筑,再往北就是闻名岛城的大窑沟了。这处建筑历史上一直是电业管理部门的办公******,曾经是青岛电业局青岛市供电公司、市三电办公室等电业管理机构。 早在1922年成立胶澳商埠(青岛市)时,曾是北洋政府胶澳商埠电气事务所。老青岛对这儿可以说既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是这座日式塔楼的位置正处在中山路商业街的最北头,凡是闲逛中山路或者到市场三路市场楼购物,到大窑沟乘车都要经过这座塔楼。它的样式、高度应是青岛老市区标志性建筑之一。说对它不熟悉是因为这栋建筑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常年不开大门,对外也不挂牌子,来来往往的人们很少有知道这里面究竟是干什么行当的,传说最多的,这儿曾是青岛早期的发电厂。 史料记载,这座塔楼建于1920年左右,也就是日本第一次侵占青岛末期。日本于1914年战败德国,将德国在山东的权益据为己有,日本人顺着德国人的青岛规划图和当时的地理环境,从大窑沟、市场三路、聊城路向北修筑自己的商业势力范围,将中山路最北头仅有的一点点空地,建了一座那个年代标志性的塔楼建筑。 从班鹏志1922年12月10日后不久编撰的《接受青岛纪念写真》中所收录的图片看,至少在1922年时,此建筑还是一座有圆形塔顶的孤零零的塔楼,塔楼北边和西边的三层建筑是在后来加建的。从照片上看,圆顶之下设有观景台的这所塔楼,像个大型供水装置(水塔,原作者按),塔楼入口面东,中部和顶端开有竖长的窗户。从西北两个方向看,塔楼远远高出周边建筑,其外立面的竖向装饰,则加剧了观者对其高度的敬畏。 史料上对这处建筑的具体年代和内部设置,没有很详细的记载,但从内部结构来看,有五层内室,旋转而上的楼梯,塔楼的最上层是一个环周的窗户,更像是一处观光塔或者是瞭望塔。 (据岛城文史研究者袁宾久老师介绍,原建筑的设计图纸已找到,此建筑原为一座内部三层,带地下室的塔式建筑,约建于1919-1920年,图纸上标注的建筑名称是“青岛发电所大鲍岛配电所”。 读者“X”留言:从设计图纸来看,地下室有厕所、后门、中国人待机室;一楼为办公室、公众大厅;二楼配电室、修理室;三楼仓库;各楼层由楼梯间连接。) 日占时期该处塔楼是一座孤立的单一的塔楼,并没有相配套的其他建筑。从当时日本人建设在毗邻的市场三路“劝业场”来看,人民市场的大型建筑中心也有一座和胶澳商埠电气事务所几乎近似的塔楼。 建于1920年的青岛日本中学也有塔楼式建筑,而当时流行的塔楼式大型建筑,都是有其他建筑物相配套,极少见到一座孤零零没有任何装饰,也没有其附属建筑的立柱形塔楼独处一地。设想一下,是不是胶澳商埠电气事务所建筑是在1922年日本人交出青岛前的时间,日本人还没有完全完成这栋建筑的全部施工,还是个半拉子工程,就匆匆撤离青岛了呢?或者说这就是一座日本资本势力的象征性建筑?为的就是在中山路商业街的大窑沟中心,建一座征服青岛的“功碑”。直到若干年后,在塔楼的北、西两侧,才又加盖了与之配套的平顶三楼,算是中洋搭配的一座混合体,但也掩饰不了此塔楼的霸气。 “1922年12月10日,北洋政府收回新泽町(中山路北段)上的青岛发电所和其发电工厂,命名为胶澳商埠电汽事务所”。“1938年1月日军进驻青岛,一方面修复发电所,另一方面将胶澳公司的发电设备陆续拆往山东各地。至1941年11月,所有设备拆迁一空,原地改为胶澳电气公司总办事处。”(青岛档案信息网2009.7.28) 青岛新闻网也曾有文章说:“这栋建筑位于中山路北段,五条道路交叉口。1898年,由德国企业主朴尔斯曼始建。1900年5月,首次发电成功。1922年,北洋政府把所收回的位于中山路上的青岛发电所及其发电厂,命名为胶澳商埠电汽事务所。” (青岛新闻网城市档案论坛2004.12.26 ) 青岛文史学者王栋先生在请教德国学者马维利教授的回复中得到证实,最早在青岛设立发电所的是库默尔公司,其发电所的旧址设在河南路与天津路路口处。库默尔公司后来因资金问题,被西门子和哈尔凯斯公司收购,而西门子认为在青岛投资无利可图,于1902年退出了青岛供电业。而位于广州路的发电厂是由西门子公司投资建造的。而德国商人普尔斯曼,马维立说,他查阅了当时胶澳租借地德国人的通讯录,并没有姓普尔斯曼的德国人在青岛。 (青青岛社区城市档案论坛2006.07.10 ) 就从技术方面来说,说塔楼是发电所的理论也站不住脚。从图片中看,塔楼的任何角度都看不到电线的输出(也没听说过设有地缆),既看不到煤发电或油发电的排烟设施,也没有除尘的烟囱,这在发电设备中是不可或缺的。青岛广州路电灯厂就是煤火蒸汽机发电,有燃煤锅炉、高高的烟囱,巨大的厂房,配有专门的铁路专用线输送煤炭,不是占地面积仅有几十平米的塔楼所及的。 再说了,日本人占据青岛时,广州路的青岛电灯厂因为是德国官方工厂,装机容量已经具备相当规模。1914年11月14日,日占青岛后,将有雇员60人的电灯厂改名为青岛发电所,隶属于守备军递信部。1918年3月,发电所添购一部1200千瓦发电机,1921年又安装了1500千瓦发电机。1922年初,发电所从瑞典购置一部新发电机,在预备装机时,北洋政府收回胶澳。1923年5月27日,改青岛发电所为中日合资胶澳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在第一次日占青岛的八年中,日本人在广州路发电所投入巨资增添发电设备,怎么会在中山路商业街的北头,一块不足百平的方寸之地,建一座塔楼作为发电所,有失情理。 笔者认为,日本人盖的这座塔楼原本就是一个办公设施,不是发电所,发电所可能是人为的误传。但当时的青岛发电所设在铁路以西的广州路,在铁路以东的中山路建一座孤立高丛的塔楼作为办公,也让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当时的发电所隶属于青岛日本守备军递信部,和马路对面的邮政局、堂邑路馆陶路的日本金融企业,胶济铁路及铁路以西的小港码头遥遥相对,站到塔楼的顶部可以一览无余。塔楼顶层的瞭望作用,也给人们带来一层神秘的色彩,有没有军事需要的背景,也很值得探讨。 这座历经百年风雨的老塔楼是大窑沟的重要标志之一,老市区的很多老人还管它叫“电灯房”。曾经的它和斜对面的堂邑路邮局、市场三路人民市场等建筑构成了极具特色的城市建筑群,值得庆幸的是只有它保留了下来。 文章作者为岛城文史学者徐明臣,发表于2010年4月。徐老师长期关注于四方文史的研究,曾参与过《四方文史》等书的编纂。 青岛城市档案论坛公众号、青岛城市记忆头条号重新编辑整理发布,转载请注明!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坐牢回来了!李易峰与友人聚餐心情大好,时不时大笑不受任何影响,被行拘后首次现身 社科院女研究生为初中学历的理发师怀孕休学,男方回应:她很爱我,不要这个孩子我们可能走不到最后 35年悬案告破 没有尸体的舟山海上特大命案如何找线岁自驾阿姨欲再出发 年轻时曾每天3点起床扫马路 35年悬案告破 没有尸体的舟山海上特大命案如何找线岁自驾阿姨欲再出发 年轻时曾每天3点起床扫马路 记者实探深圳华强北:一天几个价,黄牛也迷茫!iPhone14真的“破发”了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