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基石研究员项目”是一项聚焦原始创新、鼓励自由探索、公益属性的新型基础研究资助项目。2022年,腾讯公司宣布10年内出资100亿元人民币,成立新基石科学基金会,独立运营、长期稳定地支持一批杰出科学家潜心基础研究、实现“从0到1”的原始创新。 “新基石研究员项目”重在“选人不选项目”,支持富有创造力的科学家开展探索性与风险性强的基础研究,期待他们提出重要科学问题、开拓学科前沿、推动原创突破。 刘钢研究方向为复几何与几何分析,在单值化猜想及其相关问题、Kähler流形的Gromov-Hausdorff极限、非负Ricci 曲率非紧三维流形的分类等问题上作出了推动性的卓越贡献:通过研究Kähler流形的收敛极限,对丘成桐单值化猜想做出了重要推动;推广了田刚的部分C0估计;对Kähler流形极限的复解析性作出了重要贡献;从拓扑上完全分类了具有非负 Ricci曲率非紧三维流形,因而肯定了Schoen和丘成桐的一个猜想。刘钢曾获霍英东教育基金会第18届高等院校青年科学奖(2022年)、科学探索奖 (2020年)、斯隆研究奖(2017年),并在2022年国际数学家大会做45分钟特邀报告。 动力系统是研究系统随时间长期演变行为的学科方向。沉维孝在实和复一维动力系统和部分二维斜积映射的迭代的研究中取得一系列突破性进展。与合作者提出enhanced nest的组合工具,肯定解决区间映射中双曲系统的稠密性猜想;在绝对连续不变测度的研究中提出“大导数”条件,本质改进了以往的条件;通过解决一类横截性问题,在整频的条件下解决关于魏尔斯特拉斯函数图像维数的曼德布罗猜想。2009年获中国数学会陈省身奖、2014年应邀在国际数学家大会作45分钟报告、2021年获科学探索奖。 马约拉纳零能模可用于实现拓扑量子计算。丁洪将基于铁基超导马约拉纳平台,证明铁基超导体中马约拉纳零能模的确切存在,并制备出拓扑量子比特。 张远波研究领域为实验凝聚态物理,他专注于探索新型二维材料中的新物理,做出了一系列重要成果。他和合作者在国际上率先成功制备了以新型二维晶体黑磷为基础的场效应晶体管器件,首次表明黑磷是制备场效应晶体管的一种性能优异的新型二维材料,开辟了二维黑磷这一新的研究方向,该成果获得了上海市自然科学奖一等奖。近几年他把二维材料的研究拓展到强关联和拓扑材料,在单层铜基化合物中观察到了二维高温超导,并在二维本征磁性拓扑绝缘体中观测到了量子反常霍尔效应,这些研究都处于国际前沿。 面对活细胞分析与诊疗的关键挑战,樊春海将构筑具有仿生智能的核酸分子机器,通过对活细胞内信号通路重编程进行物质与能量的调控,期望发展出活体诊疗新方法。 游书力研究员长期专注于金属有机化学与手性合成领域的基础研究,围绕芳香化合物直接手性转化反应这一挑战性课题,提出了“催化不对称去芳构化”,发展了从廉价易得的芳香化合物出发,直接构建具有结构多样性和新颖性的环状分子的高效方法,开辟了饱和环状分子的全新化学空间。基于催化不对称去芳构化过程的研究,揭示了不对称Pictet–Spengler反应、不对称烯丙基取代反应等重要有机反应的全新机制。首次发现了“时间调控手性反转”现象,颠覆了不对称催化领域中对于手性调控规律的普遍认知。开发了多类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手性亚磷酰胺配体、环戊二烯基铑催化剂,17个实现了商品化并被同行广泛应用;以去芳构化反应为关键步骤完成了20余个天然产物的全合成。多类去芳构化产物已被制药公司应用于新药发现研究。催化不对称去芳构化概念得到国内外同行的广泛认可,被国内外上百家实验室应用。由于在不对称去芳构化反应方面的系统性研究,游书力研究员曾获2015年英国皇家化学会默克奖、2017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019年首届科学探索奖等奖项。相关成果曾被美国化学会《化学工程新闻》杂志评为2020年三项“轰动性合成(Sensational Syntheses)”之一。 哺乳动物中非编码核糖核酸如何参与生命过程的调控?陈玲玲将开展实时动态和原位在体的超高分辨核糖核酸分子追踪,揭示核糖核酸在生命过程中的分子和功能特征以及作用模式,拓展核酸研究新领域并为相关疾病提供新的诊疗依据。 免疫细胞在炎症和肿瘤中如何发挥调控作用?董晨研究T细胞以及ILC细胞亚群功能和疾病机理,对于炎症和肿瘤疾病的免疫调控机制的理解、诊断和治疗将产生深远影响。 神经退行性疾病的根本性干预是生物医学领域重要的难题。鲁伯埙教授提出了自噬绑定化合物ATTEC,初步实现了驾驭自噬降解致病蛋白以干预其病理功能的原创策略,为神经退行性疾病的根本性干预提供了新路径。论文入选Nature期刊评选的年度十大杰出科技论文(10 Remarkable Papers of 2019),并得到了科学突破奖(Breakthrough Prize)得主在内的多位同行的高度评价。 如何高效利用植物共生菌固氮、增加作物营养吸收效率、降低过度使用化肥对生态环境的危害?王二涛将研究根瘤共生固氮及丛枝菌根共生形成与演化的机理,揭示植物识别“敌友”微生物的分子机制,探索禾本科植物共生固氮,为可持续农业发展提供新理论。 转录是生命科学中心法则的核心,是基本和复杂的细胞内生命活动。基因启动子区的转录起始是基因表达调控的关键。以人类为代表的高等生物进化出一系列复杂的基因表达调控机制,利用同一套基因组形成多种不同表型的细胞,实现复杂的生长发育过程。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徐彦辉团队建立了体外重构转录起始超大复合物方法,结合生物化学和结构生物学分析,“拍摄”转录机器工作中的关键环节,通过连接这些三维图景重现转录起始的基本过程。研究工作揭示了转录起始复合物的启动子识别、分步组装、转录激活、染色质对转录起始复合物组织和激活等多个过程的分子机制。成果得到国内外同行高度评价,被认为是分子生物学领域的重大突破性进展。部分成果被选为《科学》杂志封面文章(题目:转录如何开始),入选“2021年度中国生命科学十大进展”和“中国2021年度重要医学进展”。徐彦辉曾获得“科学探索奖”和谈家桢生命科学奖(创新奖)等奖项。 如何获得可移植的功能性胰岛细胞,如何促进胰岛再生,一直是糖尿病治疗领域的巨大挑战。曾艺将探索利用胰岛干细胞体外扩增获得功能性胰岛细胞,探索胰岛干细胞的分子机制,为促进胰岛原位再生、预防和治疗糖尿病提供新手段。 如何有效促进器官修复再生?周斌将建立精准、高效的遗传学新技术,探索体内(干)细胞命运及细胞间相互作用的功能和调控机制,为器官修复再生和疾病治疗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和新方法。 综合整理自:新基石研究员项目、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