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阳高县坚持以抓党建促基层治理能力提升为引领,聚焦抓党建促乡村振兴这一目标,持续抓好村级干部、驻村干部、农村党员、青年人才“四支队伍”建设,为乡村振兴蓄势赋能。 建强村级干部队伍,培育乡村振兴“主攻手”。一是加强选配,调优结构。切实选优配强197个行政村党支部书记,139个村党支部书记由本村致富能手担任,58个村党支部书记通过县、乡选派到村任职,不断优化村“两委”班子结构,注重加强村党组织书记能力提升,做好农村后备人才培养,目前,每村至少培养农村后备干部3人。二是完善考核,激励作为。不断完善农村干部考核评价体系,采取农村党组织书记分类分考办法,强化结果运用,解决“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等问题,从而不断提升基层治理能力,有效激励农村“两委”干部干事创业、担当作为。三是压实培训,提高能力。紧盯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这条主线,围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重点任务,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量身定制培训内容,精心设计培训课程,举办领头雁培训,进一步提高村“两委”干部干事创业的能力。 建强驻村干部队伍,打造乡村振兴“尖兵连”。一是精准选派,确保驻村干部积极履职。制定《关于做好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选派工作的通知》,坚持把“选优配强”驻村帮扶干部作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关键,按照“一村一队、一队三人”要求,严格选派资格条件,完成了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选派工作。目前,全县共有驻村工作队107支,驻村帮扶干部335人,“第一书记”105人。二是强化管理,确保驻村干部落实工作。制定《关于进一步加强乡村振兴驻村帮扶干部管理的实施意见的通知》,围绕日常监督管理,从干部考勤、请假销假、日常纪实、工作报告、教育培训、档案管理、督查通报、考核奖惩等八个方面,做出明确规定,进一步压实驻村干部帮扶责任。三是统筹协调,确保驻村干部干出成效。协调乡镇积极解决驻点村发展上存在的难点和群众反映的热点问题,分轻重缓急列出清单,交予驻村工作队,通过统筹研判,形成最优帮扶方案。结合全县中心工作,围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以及农村各项重点工作,按月制定《全县驻村帮扶重点工作任务清单》,截至目前,全县驻村帮扶干部共走访慰问困难群众2500余户,组织劳务输出451人。 建强农村党员队伍,锻造乡村振兴“主力军”。一是坚持政治标准,保证党员发展质量。严格按照党章规定的标准发展党员,始终坚持把政治标准放在发展党员首位,努力从源头建设一支高素质党员队伍。严格执行发展党员工作程序,严格把关积极分子推荐、培养教育、预审、公示、票决等制度,坚持成熟一个发展一个,确保新党员的质量,防止把不具备党员条件的人吸收到党内。二是坚持培养教育,保证党员能力素质。落实发展党员培训教育制度,发挥县党校主阵地作用,加强对党务干部、入党积极分子、重点发展对象和预备党员的教育培训,提高入党积极分子和新发展党员质量。各级党组织通过党课主题辅导、“主题党日”等形式,对入党同志进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党的基本知识教育,帮助他们端正入党动机,提高党性认识,增强党性观念,明确奋斗目标和方向。三是坚持实践锻炼,保证党员学以致用。把入党积极分子、新发展党员作为后备干部培养的关键来抓,积极引导参与村级事务,在乡村振兴等工作上交任务、压担子,将政治素质好、工作能力强、成绩突出、群众公认的党员干部及时纳入后备队伍库,优先推荐到村“两委”任职,对于特别优秀的直接推荐其担任村党支部书记,进一步优化农村“两委”班子结构。 建强青年人才队伍,汇聚乡村振兴“生力军”。一是持续加大乡土人才选拔培养力度。结合阳高县实际及地域特色,在蔬菜、果树、杂粮、生猪养殖等主导产业方面实施了“特聘计划”,经过基层农技推广补助项目领导组的严格审核,选出5名特聘种植农技人员及12名特聘养殖农技人员,通过包村包片指导服务,解决技术服务难题,带领农户脱贫致富,实现了公益性农技推广与经营性服务的有机融合,培养了更多的农业人才,为基层农技推广队伍注入了新的活力。二是持续优化乡土人才回归发展环境。继续实施“凤还巢”计划,开展“引老乡、回故乡、建家乡”活动,借故乡故土之情,积极宣传相关优惠扶持政策,吸引在外阳高籍人才回乡工作。优化乡土人才回归发展环境、协调相关单位,建立本土人才回归户籍准入、子女上学、岗位待遇、社会保障、创业扶持等绿色通道。三是持续营造乡土人才发展良好氛围。全面保障乡土人才“有为有位”,注重在村级组织建设中,把符合条件的乡土人才发展为党员,优先选拔为村干部;对有突出贡献、认可度高的乡土人才,积极推荐为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在全县范围营造关心农业、关注农村、关爱乡土人才的良好社会氛围,激励乡土人才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乡村振兴、农业发展、农民增收中干事创业。(邓鹏飞)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