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亮爽朗的笑声,干练利落的作风,朴素无华的穿着。十几年如一日,栉风沐雨,扎根沃土,他在阡陌纵横的田野里忙碌,在千里沃野上书写强农富农篇章。他是新时代农田的守望者,内蒙古赤峰市科技特派员,巴林左旗三山乡人大代表,三山乡农牧业服务中心主任宋长青。 眼下,正值春耕。挖药、捡药、栽药、种药,每一块药田里都人头攒动。一大早,宋长青就接到三山乡烧锅窑村药材种植大户张国军的电线多亩药材出现大斑病,部分叶子发黄,请宋长青到现场察看。放下电话,宋长青随便吃了两口饭就跑出去了,连忙开车前往4公里外的烧锅窑村,到达现场仔细查看后,判定是细菌感染,他嘱咐张国军用吡唑醚菊酯对叶面进行喷洒两次,就能彻底解决。 别看宋长青现在对药材种植如此专业,10年前,他还是一个中药材种植的门外汉。2012年,从教育系统调到三山乡政府工作,从小在农村出生的他,始终没有忘记父母“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种地艰辛,现在虽然条件好了,温饱已经解决,但农业技术推广关系国家粮食安全,关系到农民的钱袋子,因此,他觉得让更多农民掌握先进的农业技术是迫在眉睫的事。 2016年,三山乡的药材种植已经初具规模。就在这年5月份,宋长青担任了农牧业服务中心主任。为了更好地掌握中药材种植技术和推广中药材产业,他除了在书本上学习农业技术外,还甘冒风险,带着引领群众的想法,自掏腰包种了100多亩的桔梗、苍术和防风试验田。从此,宋长青风雨无阻地扎根在试验田里,只为掌握中药材生长的第一手资料。同时,他还四处取经,邀请专家并带领群众一起到试验田学习药材种植知识,他说:“群众掌握了基本知识,种植的顾虑就会少一点,信心就会多一些”。 用“雨天一身泥、晴天一身土”形容宋长青真是再贴切不过了,但这一身的“狼狈不堪”,正是他深入田间地头向农民宣传推广优质种苗、化肥等新产品及新技术,解答农民在中药材种植过程中遇到的一系列问题的生动写照,更是一种从情怀到笃行的实干担当。在他的不懈努力下,不仅掌握了多种药材种植知识,而且带动20多户群众种植药材达到5000余亩,每户每亩增收3000元以上。多年来,宋长青踏遍了三山乡的村村组组,也赢得了广大农民的信任,每当宋长青出现在田间地头,乡亲们总爱对他说,“你来了,我们就放心啦”。 2022年,三山乡鼓励群众利用房前屋后的空闲地发展中药材庭院经济,确定新农村为中药材庭院经济发展示范村。为了让这项惠民政策惠及更多种植户,宋长青牵头在惠美中草药种植专业合作社设立了新时代文明实践点,组织新农村22名党员成立致富突击队,并争取帮扶单位资金30万元,采取统一种植规程、统一农资供应、统一播种服务、统一技术指导的“四统一”模式,为群众提供耕地、播种、覆膜、防病虫害等全过程服务,为巩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序衔接开出“新药方”。如今,在新农村,家家户户的院子里、街道两旁都种上了苍术,不仅绿化了环境又有了经济收入。截至目前,已发展新农村庭院经济种植户128户,种植苍术198亩。 在农业科学技术推广普及中,宋长青始终坚持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为防止耕地“非粮化”,稳定粮食生产,他探索出了以苍术为代表的根茎类药材与玉米带状复合种植,一地两种,一地两收,解决了发展药材产业与粮食种植争地的矛盾,2022年,他撰写的《巴林左旗苍术—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在《农业科技通讯》杂志发表。 “这些年,我感受到了农民对农业技术的渴望和丰收后的喜悦。技术上的盲区束缚了农业的发展,自己辛苦能换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就是苦点累点也值得。”宋长青感慨道。 曾经,“望天收”是农业的无奈写照,今天,大丰收是天道酬勤的自然回馈。十几年来,宋长青无怨无悔奔波在乡村的沟沟坎坎上,他说他不仅是农牧业服务中心主任,又是乡级人大代表,是群众的代言人,是农民的儿子,为了大地的丰收,为了农民的微笑,他愿用辛勤的汗水和智慧浇灌每一寸土地,带领大家共同奔向美好的幸福生活! (邱静 梁志轩 张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