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山西省面积最小的城市,土地资源的稀缺性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求让阳泉面临巨大挑战。如何在有限的土地上,实现更高水平的利用,更高质量的发展?阳泉市不断探索创新,控制总量、优化增量、盘活存量、提高质量,力求用最少的资源投入取得最大的经济社会效益,实现“寸土生寸金”,跑出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的“加速度”。 规划是城市的蓝图,土地是城市的根基。城市空间发展的指南、可持续发展的空间蓝图,是各类开发保护建设活动的基本依据。 去年年底,省政府批复阳泉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明确了阳泉城市发展定位——阳泉市将着力建设山西东部区域中心城市,资源型城市绿色转型先行区,新材料、新能源与数智产业基地,生态宜居公园山城。 为确保土地资源在保障城市发展中高效、精准、有力,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按照要求,进行专题调研,开展深入调查、充分论证和科学决策,高质量编写关于做强做大中心城市的调研报告和行动方案,构建了“两河四山一泉域、两心双轴四重点”的国土空间总体格局。 清晰蓝图之上,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全力做好土地供应工作,严格按照年度国有建设用地供应计划实施。该局从国有建设用地“净地”出让、两类经营性用地网上交易、网上交易平台建设等方面入手,规范阳泉市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交易工作。2023年,阳泉市土地供应80多宗,面积约450公顷。 盘活存量低效用地是推进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对此,阳泉市已有不少生动实践。 6月18日,位于平定县张庄镇的山西中烨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工人在各自工作岗位有序忙碌。粉碎、混合、造粒、石墨化、筛分……经过一道道工序,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走”下生产线。不过,早几年,这里可没这么忙碌。 张庄镇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市场主体众多。多年前,受环保政策和市场行情影响,一些工业企业关停,土地和办公楼闲置。近年来,平定县提出建设“新能源电池小镇”。张庄镇把握政策机遇,采取多项措施盘活闲置土地和资产,引进了多家企业。如今,厂房拔地而起,生产正常运行,闲置的土地得到很好利用,实现了“生金”。 无独有偶,郊区山达冷链加工项目是阳泉市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中的“新秀”,也是郊区河底镇盘活闲置用地,让土地“生金”的有益尝试。近年来,河底镇在转型发展中,发现一些闲置土地和厂房成了经济壮大的“包袱”。对此,镇里进行全面摸排,仔细梳理发展新项目可利用的土地。其中,冷链加工项目利用了山底村的一处闲置厂房。这样一来,既缩短了建设周期,又节约了建设成本。 夏天艳阳高照,位于高新区三亚街北侧的山西云峰大数据智能算力中心项目正在有序建设中。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这个项目的用地,是高新区出让的首批“标准地”之一。无独有偶,位于平定经开区的平定智谷科技产业园项目以弹性出让方式供应土地。这是阳泉市首宗以弹性出让方式供应的“标准地”。 “标准地”改革减轻了企业的拿地负担,也是提高土地供应效率的有力见证。“标准地”指在城镇开发边界内具备供地条件的区域,对新建工业项目先行完成区域评价、先行设定控制指标,并实现项目动工开发所必需的通水、通电、通路、土地平整等基本条件的可出让的国有建设用地。推行“标准地”改革,通过简化、优化、标准化工业项目供地程序,可以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实现市场有效、政府有为、企业有利的有机统一,促进工业项目尽快落地,推动高质量发展。 站在全市的高度来看,阳泉市在推进“标准地”改革工作中,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加强同生态环境、住建、行政审批等部门以及高新区、平定经开区、盂县经开区的沟通协调,形成横向协同、纵向指导的协同工作机制。同时,明确区域评价科目,完善规定区域评价,拓展服务事项,合理确定标准和指标。2023年,阳泉市完成“标准地”供应近20宗。 发展是硬道理,节约是大战略。大力推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管好用活每一寸土地,阳泉继续奋斗在路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