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助中心 广告联系

苏州地铁最新线路图-路线图-时刻表-运营时间-规划全图-交通图-苏州地铁网

热门关键词:

海安地铁43号线还要多久才能通车?解答一下吧!

来源:原创/投稿/转载 发布时间:2022-12-26

  随着奥密克戎变异株致病力的减弱,我国新冠疫苗接种率的大幅提升以及防控经验的不断累积,临近年末,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优化措施“二十条”和“新十条”相继出台,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进入新阶段。

  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我们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坚定践行“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稳中求进、走小步不停步。我们迈出的每一步,都是在为彻底走出疫情阴霾而积蓄力量、汇聚希望。

  2022年3月7日,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急诊室内,医务人员在全力保障疫情期间患者就诊。

  面对传播力更强的奥密克戎变异株,我们顶住压力,成功举办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赢得“大上海保卫战”的胜利。面对国内多点散发的疫情态势,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接续向吉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海南省等地派出工作组。中央与地方形成合力,因地制宜、科学防控,努力用最小代价实现最大防控效果。

  随着奥密克戎变异株致病力的减弱,我国新冠疫苗接种率的大幅提升以及防控经验的不断累积,临近年末,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优化措施“二十条”和“新十条”相继出台,新冠疫情防控进入新阶段。

  在新冠疫情防控中,我们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坚定践行“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稳中求进、走小步不停步,我们迈出的每一步,都是在为彻底走出疫情阴霾而积蓄力量、汇聚希望。

  2021年11月,南非首次报告,该国检测到奥密克戎变异株,且变异株展现出更强的传播力。当月,世界卫生组织将奥密克戎定义为第五种“关切变异株”。此后短短两个月,奥密克戎变异株迅速传遍全球多国。

  在这一背景下,历史的时针指向2022年,这亦是人类战新冠的第三个年头。1月,奥密克戎变异株的强大传播力使全球每日新增病例数骤升至200万~400万例。面对外部不利因素,2月4日,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如期拉开帷幕。仅开幕式当天,国家体育场内便汇集了来自91个参赛国的运动员、教练员,以及媒体人员、演员、安保、观众等,共4.5万人。

  一个特定区域如果人员数量大、构成复杂、流动性强,暴发聚集性疫情的风险会非常高,但中国顶住了压力。此后1个多月的时间里,北京为世界呈现了一场无与伦比的国际赛事。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感慨道:“北京冬奥会的闭环管理非常成功,只有0.01%的阳性率,可以说是全球最安全的地方之一,这是一个了不起的防疫成果。”

  事实上,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2021年东京奥运会是在完成防疫准备,推迟1年后得以举办的。其在为疫情下大型赛事运作提供“蓝本”的同时,也暴露出管理和执行上的不足,为此后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的举办提供了参考。

  比如,东京奥运会采用所谓的“气泡防疫”模式,即参与比赛的运动员、工作人员及辅助人员采取闭环管理,置身于受防疫管控的“气泡”中,与闭环外的社会区域“隔绝”。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延续“气泡防疫”模式,但与东京奥运会相比,进一步在细节管理与制度执行上予以完善。

  比如,对所有涉奥人员要求疫苗应接尽接,来华前14天完成全程疫苗接种者,入境后直接进入闭环管理;未接种或未完成全程接种的,入境后进行21天集中隔离观察。对所有入境人员施行全流程、全封闭、点对点的闭环管理,闭环内、闭环外独立运行,环内环外全程无接触,故观众席并未设置“空场”,而是允许符合防疫要求的国内观众于闭环外指定区域进行观赛。

  除此之外,充分发挥科技的作用,保证疫情防控安全与执行效率,也是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防疫工作的亮点。比如,不同功能的机器人分别负责巡逻、送餐、引导、消毒、消废等方面服务;“智能防疫员”能在1秒内完成对进入人员的身份识别、体温测量、核酸检测等8项查验工作,提高入场效率;智能喷雾机器人一次能装16升消毒水,可消杀超1000平方米的区域。这些“黑科技”在向全世界展示我国先进科技水平的同时,也让每位涉奥人员体验到科技带来的便利、高效与安全。

  5月31日,上海的夜空绽放出五彩缤纷的烟花。从6月1日零时起,这座拥有2500万人口的超大城市全面恢复生产生活秩序,全面实施疫情防控常态化管理。

  这场“大上海保卫战”耗时逾两个月,当“暂停键”恢复原位,有人喜极而泣,有人纵声高呼,更多的人则是百感交集。从煎熬到笃定,从惶恐到坚韧,人们的心情随着疫情发展而跌宕起伏,这一心路历程也正是“大上海保卫战”的精神切面。

  3月,奥密克戎带来的巨大冲击波及上海。危急关头,党中央果断作出部署。3月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召开会议,分析新冠肺炎疫情形势,部署从严抓好疫情防控工作。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各地区各部门各方面要深刻认识当前国内外疫情防控的复杂性、艰巨性、反复性,进一步动员起来,统一思想,坚定信心,坚持不懈,抓细抓实各项防疫工作。要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尽快遏制疫情扩散蔓延势头。

  党中央一声号令,全国各地数万名白衣战士迅速集结,义无反顾支援上海,为打赢“大上海保卫战”提供力量保证。同时,全国各地源源不断地送来大量抗疫物资,为上海市民在封控期间的生活提供食品、药品和生活用品保障。

  人口多、老龄化程度深,疫情规模大,加之奥密克戎变异株传播速度快、隐匿性强,增加了“大上海保卫战”的艰巨性和复杂性。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落实李克强总理要求,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孙春兰4月2日至5月1日带领工作组在上海调研指导疫情防控工作。

  针对奥密克戎变异株传播特点,工作组结合上海实际,因地制宜、因时施策,以全员筛查为突破口,从社会面累计筛查出阳性感染者39.9万例,及时把传染源从社区里“捞出来”;以转运为中心,刻不容缓隔离控制传染源;以管理为重点,优化社区管控,严格重点场所、重点人员闭环管理,阻断传播链条;以“拔钉子”为抓手,对疫情较重的57个街镇进行集中攻坚,加快推动社会面清零。

  历史是由人民书写的,在这场“大上海保卫战”中,没有旁观者,只有组成“我们”的无数平凡英雄。医护人员、志愿者、公安民警、社区干部、普通民众……历史会记住所有为之坚守和付出的人们。

  不仅是上海,传播力更强的奥密克戎致使国内疫情呈现多点散发之势。为此,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迅速派出国家工作组,赴多地深入一线指导疫情处置工作。

  为支援香港抗击第五波新冠肺炎疫情,中央政府提供全方位支援。2月16日,中央支援香港抗疫工作专班成立,并设立专家组、检测与医疗组、隔离检疫设施建设组等工作组,根据香港特区政府提出的需求,出台系列援港抗疫措施。2月17日,内地第一批援港专家(流行病学专家组)赶赴香港支援;2月19日,第二批医疗专家团队赴港指导医疗救治;2月28日,中央援港防控专家组组长、国家卫生健康委新冠肺炎疫情应对处置工作领导小组专家组组长梁万年带队的第三批专家组抵港;3月29日,由中国科学院院士仝小林担任组长的中央援港抗疫中医专家组抵港参与抗疫……通过不断努力,香港成功抗击了第五波新冠肺炎疫情。

  在国家工作组的指导下,各地在抗疫中也结合自身实际不断创新。8月,海南暴发疫情,确诊患者骤增,面对定点医院和方舱医院床位不足的严峻防控形势,在国家援琼医疗队和本地医务人员的共同努力下,三亚市4家酒店被临时改造为酒店方舱,用于收治轻症和无症状新冠肺炎患者。与方舱医院的“一览无余”不同,酒店方舱为独立房间,人员密度低、通风好、患者舒适度提升,利于加快转阴。但酒店面积大、房间多且空间阻隔,“大白们”巡视服务一次要花三四个小时,工作量骤增。所幸,各支医疗队都开动脑筋,从细微处做起,很快提升了管理效能。

  从既往经验看,多地在抗疫中出现患者骤增但现有床位不足的情况,医疗资源薄弱的地方尤甚,酒店方舱改造难度小、速度快,可迅速接收病患,为兴建新的方舱医院赢得了宝贵的喘息时间。

  在做好国内疫情防控的同时,2022年,中国继续秉持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理念,加强国际合作。5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党组书记、主任马晓伟率团出席第75届世界卫生大会、第8届中国—东盟卫生部长会系列会议、第十二届金砖国家卫生部长视频会议。马晓伟强调,中国将继续促进疫苗公平可及,愿与国际社会团结合作,推动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

  8月,国家卫生健康委相关负责人分别出席中俄人文合作委员会卫生合作分委会第二十二次会议、亚太经合组织卫生工作组会和第12届卫生经济高级别会议,提出共同持续推进建设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

  纵观2022年,我国不断依据疫情形势对防控策略作出优化。正是这些科学精准的调整,让我们不断增强应对奥密克戎的底气、信心和力量。

  3月,依据疫情形势,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相继印发一系列文件,科学精准推进疫情防控。比如,印发《新冠病毒抗原检测应用方案(试行)》,将监测防线再前移一步,提高“早发现”能力;印发《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九版)》,其中特别指出,要防止医疗资源挤兑,把真正需要住院的病例集中收治到医院里面来,保证救治效果;印发《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转运工作方案(第二版)》,要求承担转运任务的医务人员、司机按照新冠肺炎定点救治医院医务人员管理方式严格闭环管理;印发《区域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组织实施指南(第三版)》等,强调精准划定检测范围,科学研判疫情传播风险,进一步提升核酸检测质量和效率。

  6月,《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方案(第九版)》公布。修订主要基于疫情形势的变化、奥密克戎变异株的特点以及前期的试点研究,结合了上海、吉林等地的防控工作经验教训,并参照了世卫组织上半年发布的指南。相较第八版,第九版优化调整风险人员的隔离管理期限和方式,统一封管控区和中高风险区划定标准,完善疫情监测的要求。

  7月,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陆续发布《关于进一步推动新冠病毒核酸检测结果全国互认的通知》《方舱医院装备配置指南(试行)》,将核酸检测结果全国互认作为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切实维护正常生产生活秩序的“关键小事”抓紧抓实,切实便利人员安全有序出行;确保方舱医院相关装备配置适宜、运行安全、使用方便、经济合理。

  8月,国家卫生健康委陆续发布多个疫情防控相关文件,将阿兹夫定片纳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印发集中隔离点及方舱医院设计导则(试行)等,进一步完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体系和治疗方案,优化防控措施。

  为高效解决群众反映的防疫层层加码问题,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会同相关成员单位,于6月成立整治层层加码问题专班。国家卫生健康委网站也设立整治层层加码问题专栏并公布投诉电话,面向社会收集违反“九不准”要求的问题线索。

  此后,专班及时纠正部分地区不作为、乱作为行为,以及“一封了之”“扩大赋码”等简单粗暴做法,有效维护了国家政策的权威性和严肃性,有效维护了人民群众的正常生产生活秩序,最大限度地减少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11月,“新十条”出台后,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将原来的“整治层层加码问题专班”调整为“优化调整接诉即办专班”,继续利用现有工作机制和群众投诉渠道,及时收集、转办、核实、督办群众投诉问题线索。

  11月11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发布《关于进一步优化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措施科学精准做好防控工作的通知》,公布了进一步优化防控工作的二十条措施。其中提出,对密切接触者,将“7天集中隔离﹢3天居家健康监测”管理措施调整为“5天集中隔离﹢3天居家隔离”,不再判定密接的密接。

  11月21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发布《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核酸检测实施办法》等4个防控相关技术文件,对核酸检测、风险区划定、居家隔离和健康监测等做了进一步规范。

  12月7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发布《关于进一步优化落实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措施的通知》。这一被称作“新十条”的《通知》要求,科学精准划分风险区域,按楼栋、单元、楼层、住户划定高风险区,不得随意扩大到小区、社区和街道(乡镇)等,通过流调精准判定风险区域,进一步减少封控人员数量。同时要求,不得采取各种形式的临时封控,更不能随意采取“静默”管理。

  对于“新十条”的出台,中国疾控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吴尊友说,3年来,我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措施不断优化,决策是科学的、正确的、符合中国实际的。“我们争取了3年的宝贵时间,迎来了新冠病毒致病性减弱、人群疫苗接种率提高,为优化防控措施创造了机会,规避了数百万人的死亡。”

  随着中央层面对防控措施的密集调整,各地也针对核酸检测、出行、就医等多个方面持续优化防控措施。疫情防控进入新阶段后,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在刚刚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对优化调整疫情防控政策、顺利度过流行期、确保平稳转段和社会秩序稳定作出重要部署。

  12月21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医疗救治组召开全国电视电话会议强调,要牢牢抓住抓好重点人群和关键环节,把各项救治工作扎实做到位,三级医院要兜住医疗救治和生命保障的底线,全力做好老年和儿童重症患者医疗救治。

  12月22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司司长焦雅辉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当前,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进入新阶段,医疗救治也面临不少新情况、新难题。“前一个阶段,我们重点关注解决发热门诊供需矛盾突出的问题。今后一个阶段,重点解决急危重症尤其是重症高龄老人和低龄儿童的医疗救治问题。”

  当下出现了短时间内大规模人群感染,面临3年来最强的疫情冲击,保障医疗资源的合理分配,保障医疗救治力量,构筑起捍卫生命健康坚实防线,尤其是守护老年人、有基础疾病者等脆弱人群安全度过这一时期,我们全社会已在行动。

  采写这篇年终专稿之时,我一家三口刚刚感染了新冠病毒。过去3年,我曾多次赴一线参与抗疫报道未曾被感染,这一次却“中招”,身边的朋友和同事很多也已“阳过”,可见这一轮疫情波及范围之广以及当前奥密克戎变异株传播力之强。

  虽然感染了病毒,但3年的抗疫历程让我看到了病毒致病力不断减弱,而随着我国新冠疫苗接种率的大幅提升以及防控经验的不断累积,我们应对病毒的能力亦在不断增强,这是我们最终走出疫情阴霾的信心所在。

  也要看到,当下多地在应对抗疫3年以来最强的疫情冲击,任何一个环节、流程的闪失,都有可能成为疫情传播的“放大器”。尤其是要保障医疗资源的统筹配置,让老年人、基础疾病患者等脆弱人群安全度过这一时期。近3年的抗疫实践反复证明,坚持就是胜利,坚持才能胜利,坚持定会胜利。全社会多些合力、多些耐心、多些信心,才能保持战“疫”的锐气,才能凝聚战“疫”的勇气。

  当下,人们的关注点大部分集中在经济生活的复苏上,事实上,疫情对公众心理产生的冲击也应当得到全社会的关注。中国科学院院士陆林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新冠肺炎疫情以后,感染的老百姓越来越多,尽管感染很快就会过去,但对于其中一部分人来说,疫情造成的心理冲击可能不会很快过去。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副所长陈雪峰也表示,疫情对社会心理的影响很大,一些人在3年疫情期间也许经历了一些创伤事件,可能会有创伤后应激障碍、睡眠障碍、进食障碍等问题,“疫情3年让大家在经济信心、消费行为、人际关系、社会心态等社会心理和行为层面受到影响,且影响会比较长远”。

  对于经历了3年抗疫的国家而言,复苏是全方位的,也定将是一个不断加速的过程。过往的经历让我们有底气坚信,没有一个冬天不可逾越,没有一个春天不会到来!

本网转载作品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我们进行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