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助中心 广告联系

苏州地铁最新线路图-路线图-时刻表-运营时间-规划全图-交通图-苏州地铁网

热门关键词:

这个地方说“骑毛驴也要去看看”

来源:原创/投稿/转载 发布时间:2019-09-30

  临近共和国70华诞,手托矿石的巨型石雕像,成了这座城市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打卡”地标,前来瞻仰、追怀的市民络绎不绝。

  这座城市,享有“百里黄金地,江南聚宝盆”的美誉,传说中这里的每块石头都“含金藏铜”;这座城市,以“青铜之都”“钢铁摇篮”“水泥故乡”著称;这座城市,有一处工业遗产旅游胜地——国家矿山公园,手托矿石的雕像就矗立在公园的“日出东方”广场。

  这就是湖北黄石,一座为自己是“中国近代工业摇篮”而骄傲的城市,一座因在新中国成立之初5年之内两次到访而自豪的城市。

  天黑时分,他看到岸上灯光闪烁。随行的人告诉他这里是湖北黄石,立刻提出要上岸看一看。

  负责保卫的同志劝阻,说黄石连马路也没有,很不方便。却说:“路不好,我就是骑毛驴也要去看看。”

  据湖北省档案馆藏资料记载,下船后,一行人直奔大冶钢厂。从炼钢、铸钢、锻钢到轧钢,在车间从南走到北,把钢厂生产一线从头看到尾。

  在轧钢厂,在430轧机加热炉旁,仔细询问生产情况;在炼铁厂,从工人手里接过蓝色看火镜,看铁水熔炼情况;在长江码头,回眸长江边炉火闪烁的大冶钢厂,对前来送行的同志说:希望你们把这个厂办大办好!

  1958年9月15日,参加武钢第一炉铁水出炉庆典后的第3天,原本要从武汉前往安徽视察。但他临时提出,要再到黄石去看一看。他这一天去看的大冶铁矿,是他一生唯一到过的铁矿山。据档案记载,还再次来到大冶钢厂,登上平炉台和正在操作的工人一一握手,点赞钢厂“发展很快”。

  5年间两次到同一个地方视察,在的一生中并不多见。这段佳话,一直是黄石人介绍自己城市的特殊“名片”。

  为什么如此看重黄石?只要我们回望70年前“一穷二白”的中国,回望近代以来积贫积弱的中国,就不难理解,共和国缔造者心中“有团火”,使得他对这座有着中国近代第一座用机器开采的大型铁矿的“矿冶之都”******了更多的目光。

  心中的那“团火”,就是作为工业文明象征的炉火,就是让中国实现工业化的梦想。而黄石,正是一座3000年炉火不熄的城市。

  旧中国给新中国留下的是一个工业极端落后的“家底”。曾感慨那时的中国“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工业的落后,最突出体现在中国“人均钢铁产量只够打一把镰刀”。

  近代中国,从世界文明之巅“断崖式跌落”。在中国领导中国人民浴血奋战建立新中国之前,有志之士为救国强国不懈奋斗,却无能为力、无济于事,“矿冶之都”黄石的命运堪称缩影。

  曾指出:谈到中国的钢铁工业,就不能忘记张之洞。张之洞,在心目中是不应当被忘记的几位近代中国人之一。因为,张之洞在清末主政湖北期间,为发展民族工业,减少对外依赖,实现富国强兵,创建了亚洲最大最早的钢铁联合企业——汉冶萍公司,被人们誉为中国近代的“钢铁之父”。在湖北省档案馆里,保存着一份完整的《汉冶萍公司志》。当年,比日本第一家钢铁企业八幡制铁所早7年、钢铁产量几乎占到全国钢铁总产量99%的汉阳铁厂,原料就来自大冶铁矿。可以说,中国近代钢铁工业发展的序幕,也是在黄石开启的。

  但是,那时的中国风雨飘摇,张之洞无力回天,汉冶萍无济于事。但张之洞等有志之士的努力,没有遗忘;长江中游南岸的矿冶之都黄石,在心目中仍有着重要位置。他领导站起来的中国向工业化进军,“骑毛驴也要去看看”黄石,完全合乎历史的逻辑。

  60多年过去,这座因矿立市、以冶兴市的历史文化名城,有了哪些变化?带着这些问题,新华每日电讯记者从铜绿山古铜矿遗址开始了调研。

  四周都是矿山、矿坑的铜绿山上,一栋三层小楼格外醒目,正门上方八个金色大字“铜绿山古铜矿遗址”俊朗沉雄,出自对这里情有独钟、罕有题词的考古大家、“七国院士”夏鼐先生之手。

责任编辑:admin

本网转载作品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我们进行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