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兴民族钢铁业的重任,落到了中国人的肩上。1949年5月15日拂晓,解放军横渡长江,石黄镇和平解放。是夜,大冶县城解放,由武汉军事管制委员会接管,并设石灰窑工业特区特派员。 当年6月12日,经中原临时人民政府批准,将大冶县的石黄镇及铁麓、申五、上乐、下章等四个乡划出,成立“湖北大冶特区办事处”。 1949年9月29日,经湖北省人民政府批准,设立“湖北省大冶工矿特区”,这是新中国第一个工矿特区。 第一任工矿特区区长刘金声曾说:“成立大冶工矿特区是根据主席的指示,发展工业商业,支援全国的解放。这个区域因为是工业区,上级特别重视,将来生产物资可以支援其他地方。”当时的矿区,共有4万余人口,厂矿职工便有5000余人。 黄石因为有矿冶,在近代中国占据了显要地位。与张之洞等洋务派领袖在经受帝国主义船坚炮利的刺激后,师夷长技以制夷奋力创办民族钢铁工业一样,等新中国缔造者们,对民族工业的落后也有着刻骨铭心的痛,都有一种浓厚的钢铁情结。 1945年,在《论联合政府》一文中,写道:“没有工业,便没有巩固的国防,没有人民的福利,没有国家的富强。”正是这种浓厚的工业情结,让在1953年和1958年两次到黄石视察。 在视察的鼓舞下,1959年,大冶铁矿产矿石290万吨。到20世纪70年代初,产量达到顶峰年产505.1万吨。作为新中国的“工业粮仓”,黄石源源不断地向国家输送原材料,为振兴民族工业做出了贡献。 数据显示,从建市到2008年,黄石累计向国家贡献1.9亿吨铁矿、74.13万吨铜精矿、5400万吨原煤、5.6亿吨非金属矿。产钢2865万吨、铜270万吨、水泥1.25亿吨。直接上缴利税270亿元,累计贡献350亿元。 1950年8月21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电告中南军政委员会,将石灰窑、黄石港工矿区合并为省辖市,并定名为黄石市。黄石成为湖北省第二座直辖城市。 在国家建设时期,依托丰富的矿产资源,全国十大特钢之一的大冶钢厂、全国十大铁矿之一的大冶铁矿、全国三大水泥生产基地之一的华新水泥、全国六大铜矿之一的大冶有色等27个重点工业项目如雨后春笋,成千上万的产业工人从全国各地涌入。 1956年,21岁的马景源从华中钢铁公司大冶技校毕业,跟全班30多名同学一起,被分配到刚重建不久的大冶铁矿。此后,从电工到车间团支部书记,再到矿志办主任,参与编纂《黄石市志》《汉冶萍公司志》,他亲历了矿区的繁荣、衰落与转型。 马景源记得,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是大冶铁矿最好的年代,有一万多工人,每年出产500多万吨铁矿石,“企业效益好,员工福利好,夏天冰棒、汽水都是免费的,大家干劲特别足”。 湖北理工学院长江中游矿冶文化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王定兴说,大冶铁矿、大冶钢铁厂、华新水泥等大型企业的开办,直接带动了铁路和码头的建成、人口的流动,使得铁山、下陆、石灰窑连成一片,让这座年轻的城市迅速发展为长江之滨的矿冶名城。 从小在黄石老城区铁路边长大的刘文祥记得,20世纪90年代,蒸汽机车每天穿梭于老城区与几大工矿企业之间,既拉煤炭、铁矿也拉工人,数万工人坐火车去工厂上班的盛况令人回味。 工业的崛起,推动城市快速发展。改革开放以来,黄石凭借雄厚的工业基础,一度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光环中大放异彩,一路抒写着“黄老二”的辉煌。历史最高时期,黄石采掘业及其加工业生产总值占GDP总量的62%,成为仅次于武汉的湖北第二大城市。 如今,我们走近大冶铁矿,一个东西长2200米、南北宽550米、最大落差444米、坑口面积达108万平方米,巨大漏斗型矿冶峡谷令人惊叹。它是百年中国工业史的鲜活见证,也诉说着一座矿冶之城在资源逐渐衰竭后的创伤与重生。 “亚洲第一采坑”的形成,伴随着共和国的工业化建设。从1958年至2016年,工人们从这里累计采出原矿近1.4亿吨,生产铁精矿近8600万吨,为武钢提供的铁金属量占武钢生产全部生铁总量的70%。大冶铁矿成为名副其实的“武钢粮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