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在北京举办第一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 我们可以看到这两张图的对比,“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下周(4月27日)就要召开第二届了。从1901年的《辛丑条约》,一直到今天的“一带一路”倡议,中国已经成为世界政治大国。从这个意义上来看中华民族复兴是什么含义呢?它的含义就是在整个中国经过多次挨打以后的一次革命(即新民主主义革命)、一次建设(即社会主义建设)和一次改革(即改革开放),成为世界大国。也对此作出了重要贡献,也正是在他在世时中国重新恢复了联合国席位,也为打开对外开放的窗口创立了战略机遇期。由此,中国逐渐进入世界舞台中心,成为当今世界最重要的力量,特别是全球治理的重要力量。 这里不能不提到70年前艾奇逊的预言,这位美国国务卿在白皮书中特别预言中国解决不了中国人民的吃饭问题,中国将会天下大乱,只有靠美国人的面包才有出路。为此,《选集》第四卷最后一篇文章就批驳了这种历史唯心论。[3] 在1949年,可以通过一些重要数据理解当时中国农业状况。1949年中国的粮食和棉花产量分别比历史最高产量下降了24.5%和76%,全国平均每亩单产仅为142斤,人均占有粮食209公斤,达到了历史最低点,整个农业总产出比历史最高峰下降了20%。中国需要养活超过全球20%人口的吃饭问题,因此农业生产就成为现代化起步的一个重要基础,这就有了后来说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没有这个基础一定地动山摇。 中国是怎么解决的呢?我们可以看一下数据,从新中国成立至60年代之前,中国已经成为粮食净出口国,到60年代以后才变成净进口国,这和“”失败是有关系的。70年代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后,中国粮食净出口占国内粮食生产的比重是趋于下降的,这恰恰体现了中国改革开放从农村起步使得最穷的人优先受益,使得最大规模的农村力量极大发挥出来。目前,中国主要农产品的产量居世界第一位的有12种,居第二位的有2种,第三位的有4种。[4] 表1和图1,告诉我们中国和世界谷物产量、耕地面积和单产的变动趋势。中国从1949年的起点发展至今,经历了其他大国没有经历的一个过程,就是依靠自给自足来养活自己的过程。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的粮食单产持续提高,在1961年低于世界水平,而后一路上升,大大超过了世界平均水平。客观地说,中国很多土地的质量并不算很好,有大量超过25度斜坡甚至更陡的土地变成耕地,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养活自己也没有对世界其他国家去掠夺,是靠自己的努力来一步步提高粮食单产。需要指出的是,中国农业产出提高的过程中有几个重要变量,耕地面积在1949-1957年是持续扩大的,在1957年达到高峰,而后就开始下降。在30年前我们的国情报告《生存与发展》就指出,中国从两条腿走路即扩大耕地面积、提高单产,变成了一条腿走路,在1957年之后只有靠提高单产才能养活自己,这也显示了这条道路是怎样解决世界最大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吃饭问题。 我们再来看中国谷物产量和谷物耕地面积的比重(见图2),大家可以看到我们在全世界的谷物耕地面积占比在10%到20%,但是我们的谷物产出大体都在20%以上[5],这也反应了中国有效地利用稀缺资源即谷物耕地资源来解决了自己的吃饭问题。在这个过程中不仅有1949年的美国国务卿艾奇逊预言,还有1994年的美国学者布朗预言,他质疑的是到2030年中国能否养活自己。我当时也写了文章批驳他,告诉他他缺少历史知识,他所预测的2030年中国粮食产量相当于中国1973年的产量。在中国农业发展的过程中,不仅有过艾奇逊预言的破产,也有我亲眼见证的布朗预言的破产。 |